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三年级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
中国戏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虽然我国只有五十六个民族,却有戏曲剧种三百六十余种:像越剧,黄梅戏,评剧,昆剧,豫剧等等。传统剧目却数以万计,由此构成了庞大的戏剧家族。
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所以称戏曲。在戏曲中,戏曲包括剧目,唱,念,坐等各种行为艺术。“生”是除大花脸和丑角以外,所有男性角色的统称,里外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蛋”;“净”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写的男性人物,分“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油花脸”;“丑”虽然扮演喜剧角色,却又分“文丑和武丑”。
戏曲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中国的戏曲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象,它不仅能调节我们的思想情趣,可以改善我们的心情,还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却把戏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听现代歌星的流行歌曲,却渐渐地把戏曲“遗忘”。但我认为,戏曲的价值并非低于流行歌曲,因为戏曲是一种艺术之美,很有艺术性,也非常有代表性。
我希望人们能够重新燃起对戏曲的热爱之情,慢慢地去了解它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第二篇: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
戏剧,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无非就是你演我看,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视上播的都是一回事。但是,说真的,教育性戏剧一开始我认为也就那么回事,肯定是非常的枯燥乏味。
8月13日下午2:00,教育性戏剧体验课在杭州图书馆读者交流中心正式开始了。年轻幽默的刘彬老师一上来简单的作了自我介绍后就三言两语地概括了一下教育性戏剧的起源,他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进行长篇大论来叙述,这点让我感到很意外。
接着就进入了戏剧的基本元素这一章节,平易近人的刘老师着重介绍了几个专业术语后,就邀请了几位小朋友上了台,微笑着向每个人提了个问题:“你们能否说说最近让你们感到记忆犹新或特别幽默的人吗?”待一个个说完后,他从中选择了补习班老师为例,对我们进行了一步步引导,慢慢地让大家融入到戏剧中。一开始,大部分小朋友都很紧张,有的甚至连话也说不上来,一个劲地挠脑袋,在刘老师的耐心鼓励下,大家终于都敞开了心怀,渐渐地投入到了戏剧中,快乐地扮演起自己的角色。
平时的我在老师眼里可能是个好学生,在家长、朋友眼里是个乖乖仔﹑好孩子,而今天的我在这里反串演了一个调皮捣蛋﹑爱逃课的学生,我不用像平时那样顾虑太多,把“坏”孩子的为所欲为离淋尽致的表现出来。在刘老师的课上,对我们来说,没有对与错,也没有好与坏,但是从剧中细细品位就能明确的感受到还是有不同的人群,比如爱玩的人群,学习好的人群等,不合群的最终都会被孤立……
教育性戏剧是20世纪初期——中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方法应用于教育的﹑综合教育和戏剧而形成的边缘新科学。将戏剧应用于教育的理念最初起源于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在戏剧实践中学习。
今天,在刘彬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让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教育性戏剧,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这堂课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到无比的精彩绝伦,无比地让我着迷。其实大家每个人每天都在演着不同的戏剧,有酸甜苦辣,有悲欢离合,重要的是戏剧演完后要学会反思,无论成与败,喜与悲,从中都能悟出人生的真谛。
我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真心希望语文、数学也能上出这样的风格,相信大家都会和我一样爱上这样的课,再也不会有人在课堂上打瞌睡,做小动作,我也坚信总有一天教育性戏剧会普及到每个角落,静静地期待着……
【第三篇: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蜡像馆。蜡像馆里陈列着许多的蜡像,个个都如同真人一般。有的同学还在小声嘀咕:“到底是真人还是假人呀?”
我最欣赏的是这一组名家名角的蜡像。你看,“文唱武功”的杨小楼穿着红色战袍,身上插着几面旌旗,摆着金鸡独立的造型,显得威风凛凛。他的两眼瞪得大大的,吓得我不敢和他对视。旁边是身穿黑色长袍,面庞白净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他看起来显得温文尔雅,我真想象不出他怎么能扮演那么漂亮的旦角呢?再看这位白发苍苍、戴着眼镜、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她就是豫剧大师——常香玉。还有扎着麻花辫的李谷一。她穿着淡绿色上衣,系着绣花围裙,摆着兰花指的姿势,应该是正在表演花鼓戏《补锅》。
其实,每一个蜡像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就拿外表最平凡的常香玉来说吧。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常香玉和她的剧社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保卫祖国捐了一架飞机。她的举动是多么令人震惊呀!还有梅兰芳,蓄须拒给日本人演戏。他们都是最有灵魂、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四篇: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
去年九月,我参加了杭州图书馆和《青年时报》共同打造的“市民微剧场”启动仪式,哥哥姐姐们的精彩表演让我记忆犹新,老师们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戏剧的迷人。没想到时隔一年不到,我竟然有机会站在台上,体验一把戏剧表演,真是太有趣了!
张彬老师带来了《用教育戏剧的方法思考》的讲座,告诉我们戏剧行动中的问题和戏剧表演中常见的题型,然后就是让我们来表演体会。第一个小片段是《问候》,在短短的对话中,几个小朋友尝试了不同场合和人物关系,演得很不错。第二个小片段是《告别》,我鼓起勇气举起了手,得到了一个表演机会。我和郭正东演完“衣服都带齐了吗?”“嗯”“记得每周给我们打电话”“噢”“放假了记得……”“我会回来的!”张老师问大家我们是什么关系,有小朋友说我们是朋友,因为郭正东用双手摇我的肩膀了,只有好朋友才会这样,还有小朋友说我们是父子,因为两人的行为很亲密。张老师顺势介绍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戏剧: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整理资料;培养好奇心,了解不同时空中的事件,了解表演中的必备技巧。
徐放蕾老师和张彬老师一起给我们排演了《矮爸爸》,几组小朋友和家长分别表演了三幕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地善良、自尊自强的爸爸,女儿葡萄则从不懂事到敬佩爸爸。最后,我们四个小朋友被邀请上台围绕“葡萄”表演“玻璃墙”,讨论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轮到我了,我说:“虽然葡萄爸爸要钱不要命,但他为一家人的生活撑起了一片蓝天,是个好爸爸。”张老师说,这是一个开放的故事,欢迎我们续写结尾,还可以把前面几幕戏里的心理独白变成对话或行动。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在快乐中体验戏剧表演,在戏剧表演中收获快乐,真是一次难忘而有趣的活动!
【第五篇: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
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雨,翻开脑海中记忆的日记,在目录中找到“戏剧”,翻开那一页,开始回忆。
初相遇
我与戏剧的初相遇,大概是在两岁半。四岁以前,我的身体状况极差,一年之内会生病很多次。那天,发高烧的我躺在病床上,感觉很难受,还不停的哭闹,家人的十分着急。只有姥爷,在旁边悠然自得的听着京剧。还在哭闹的我立刻被洪亮的唱戏声吸引过去,渐渐的,哭声消失了,我慢慢的睡着了。后来,只要我生病是再哭,爸爸妈妈就立马拿出姥爷的收音机放京剧,然后我就会睡着。妈妈是这样说的,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结情缘
五岁时,我的不再经常生病,身体也好了很多,开始健康起来。在那一个对于家人来说喜庆的一年,我记忆最深的不是康复,而是姥爷的收音机和公园的草地。清楚的记得一件事:姥爷骑着三轮车,带着我和姥姥,来到我家附近公园的草地上。然后二老一小坐在草地上,旁边放着收音机,收音机里唱着《穆桂英挂帅》,那是我最喜欢的京剧,然后两个老人对小孩讲着他们的陈年旧事,小孩在一旁认真的听着,还时不时的点一点头,笑一声。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最喜欢的不是像其他孩子一样看电视,而是听别人讲故事,现在也是。当如今的我对姥姥姥爷说起这件事时,二老脸上都会洋溢起辛福的笑容。
永相伴
现在,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哭闹,很少生病;现在,公园的草地不在像以前一样,被移平建成了高楼;现在,姥爷不像以前一样强壮,还渐渐失明;现在,姥姥也年事已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戏剧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戏剧本身,以及姥姥姥爷对我的爱。姥爷虽然失明,但还依旧有着良好的听力,每天都会坐在沙发上听戏。当我去看望他们的时候,我也会坐下,和姥爷一起听,那个我无比熟悉的《穆桂英挂帅》。有时,我还会跟着收音机一起唱:“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凌云壮志。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
【第六篇:蜡像馆里的戏剧名家】
挥毫浸墨,那人。纸笔向上,镜中的脸。
谈起中国国粹,总免不得说起戏曲。如中国的黄河渊远流长,又如多变的天空,忽时婉转,又时而壮阔。那舞台上一幕幕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苦海回身。
相遇
初次邂逅戏曲是在懵懂的童年时光。那时的条件并不如现在,大戏剧院更是无稽之谈,但未解人们的“思戏之苦”,村里人合伙搭建戏台。爷爷是个戏曲迷,只要晚上唱戏,他便早早的拿着板凳去坐台。而我也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跟着爷爷去听戏,也是那时培养了我对戏曲浓厚的兴趣。可小小年纪的我那懂什么戏曲呀!只知在伴着夜晚的凉风轻微闭上眼睛,“认真”的听戏,看起来还真像个小大人,虽说我那时年纪小,但也能多少听明白一些,当时在豫剧中最有名的便是《铡美案》了。忼腔圆润的声调讲述了人间的不公平,以及自有真情在。
相知
长大后,便不再像童年那样“潦草”的听戏。而是去品韵戏曲。真正的在一个听众角度去认识它,《梁祝》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戏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最后双双变成蝴蝶,闭上眼,似乎舞台上的一幕幕又在眼帘上演。戏剧字腔圆润的声调又在你耳边回响,余音绕梁。久久让人不能释怀!
相识
国粹,何为国粹?我想所指的便是戏曲。余音绕梁,博大精深,惟妙惟肖,用来描绘它再为合适,而现在的我们多与手机相伴,相对戏曲,这一国粹,更是少了一分相知,一份相识。何不在闲时,去品韵戏曲魅力。让那具备二胡的悠扬,琵琶的清雅,温顺你的耳朵。让那与自然结合的美妙之音沁入你的心脾,完完全全的折服在戏剧的石榴裙下。让中国国粹悠扬整个中国,让中国戏曲插上隐形的翅膀,飞遍整个世界。
走吧,去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