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年级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天,我们一家早早的乘公交车去参观良渚博物院。下车后,我们沿着一条可以遮阳的小路走,先来到一处名为“观复台”的平台,边上是一大片池塘。我走到台上,向下望去,铺天盖地的碧绿荷叶和粉的发紫的荷花映入眼帘。别样的美丽。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下来就进入了今天的正题——良渚文明。进入博物院一种远古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令我感觉身处文明的圣殿、文化的殿堂。安检时,我抬头看了看安检器上的人数统计,有七百多人!看来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但丝毫没有阻挡大家对参观的热情。
首先是1号展厅。介绍的是良渚文化中的玉文化。玉器在当时是礼器,有些是祭天祭地用的,有些是装饰品,是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陪葬品。通过参观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眼睛——竟能分辨玉的优劣跟现代机器几乎一样准确;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灵巧双手——竟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玉器;还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毅力——用绳子石子在坚硬的玉石上一点一点的打磨成那些精美的玉器,那要花多长的时间啊!玉,就是良渚文化的瑰宝。
走着走着,我就来到了考古体验展厅。展厅内讲述了考古的全部过程以及考古与寻宝、盗墓的区别。还有一个考古知识小游戏。
吃过中饭,我们便开始参观2、3号展厅。
2、3号展厅主要讲的是良渚时代古人的生活及工具的介绍。还介绍了当时人们的水利工程跟现代已经很相像了。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它是夏朝古城的三倍大,足足有800平方公里。当时的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入侵城内便修筑水坝,成功控制了洪水。他们修筑水坝的地方很科学。他们还修筑城墙,挖护城河。当时良渚古人已经有了犁了,不过当时的犁是人拉的,而不是牛拉的。良渚的人们不但水利工程做的好,城内也是很繁荣富足和安全。良渚古人真是太聪明了!
良渚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创造和智慧结晶。
【第二篇: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中了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毒,天天缠着妈妈带我去博物馆。这不,放了寒假,大年初三,我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故宫博物院。
你知道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总数达到了1807558件,其中6、4%是普通文物,0、4%是资料标本,剩下的93、2%都是国家珍贵文物!每年都会有一万多件文物分布在70多个展厅里展出。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么多?我是提前做了功课来的呀!
故宫有9000多间房屋,建筑非常有特色,气势恢宏,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我在东华门的建筑馆里看到了宫殿建设的整个流程,还有各种各样的屋檐样式。我还知道了一个家族,样式雷家,半个北京城的建筑都是他家设计的。古代人民没有现代的技术,可是他们拥有智慧的头脑,灵活的双手,榫卯结构的建筑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项很伟大的发明。这种结构的房子,有着弹性的框架,在抗震方面非常有优势。
再说说石鼓吧,这可是入选了《国家宝藏》的珍贵文物啊!它们在公元627年被发现于陕西宝鸡荒野。这些石鼓身上的字形不一,分别命名为: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它们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高二尺,直径一尺有余。这十只石鼓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托起了中国历史的一角,为古文考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素材。我仔细观察了石鼓上的字,发现每个石鼓上都能找到几个跟现代字相像的象形字。
在石鼓馆,我还看到了方印,被黄色的绸缎包裹着,很特别。故宫最大的一枚方印,是乾隆皇帝85岁时用的,一个人都搬不动呢。
滴答、滴答、滴答……我们走进了钟表馆。它们大多以黄金、宝石、珍珠为装饰,美丽极了!这里的钟表大部分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献给给皇上的。古代的钟,大小不一,有的很大很大,比如宝塔钟,戏台钟,简直就是一个建筑的缩影;有的造型奇特,充满异域风格,比如钟的几只脚有的用大象驮着,有的用仕女抱着,还有的用小天使背着;到了整点,钟表报时的时候就更奇特了,有的是乐队在演奏,有的是小孩子在敲钟,还有的是动物们伴着音乐游来游去,声音美妙动听。
出了钟表馆,我们又来到了珍宝馆。珍宝馆的宝物真多啊!那里有光闪闪的珍珠,绿油油的翡翠,黄灿灿的金饰,各种各样的项链、耳环、扳指、朝珠……还有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花纹繁复,美不胜收。妈妈对我说:这些宝物都是宫里皇上皇后使用的,别的人只能是皇上皇后赐给他们才能用。怪不得这么精美,看得我眼花缭乱。
出了珍宝馆,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故宫太大了,这次我们只游览了东线。汹涌的人潮已经散去,站在宽阔的午门前,我依依不舍的回望故宫,真是“一眼千年,一览百朝”啊!以后有机会我会再来细细品味。
【第三篇: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我向往己久的地方,今年暑假我终于来到了台湾,走进了那个藏有奇珍异宝的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面积不大,藏品却非常丰富,其中“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最引人瞩目,是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可惜我们去的那段时间,“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恰巧赴日本展出了,没能亲眼看到,非常遗憾。
好在博物院里还有我非常感兴趣的“橄榄核舟”和“象牙套球”。走进博物院,我们就直奔三楼展馆,展馆内有两处排着长长的队伍,被围得水泄不通,一问才知道大家关注的焦点正是“橄榄核舟”和“象牙套球”。队伍缓缓前行,终于轮到我们了。我看到一枚栗色核舟,比大拇指还要小,完全要借助前面的放大镜才能看清细节。可我个头太小,踮起脚尖也够不到,妈妈只好把我抱起来。终于看清楚了,我透过放大镜,惊喜地看到核舟的窗是打开着的,船上坐着八个人,神态各异,有的在喝茶,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凭窗远眺,每个人物都是这么栩栩如生。妈妈告诉我,这叶核舟讲述的东坡夜游赤壁的故事,船上坐的正是苏东坡、客人、艄公、书童等八人,船底还刻有苏东坡全文三百多字的《后赤壁赋》呢!
“象牙套球”也是雕得巧夺天工。它是用整块象牙雕成的,据说是祖孙三代足足雕了103年才完工的。球内套球,每一个套球不但都刻有精美繁复的图案,而且都能自由转动。解说员让我们猜这个“象牙套球”由外到内一共有几层,妈妈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看到里里外外有七个球层层相套,而我只看到四层。其实正确答案是十七层,是研究人员用仪器探测到的,实在令人啧啧称奇啊!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博物院珍藏的书画、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展品。一件件国宝让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小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你们也一定要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一看。那里展出的每一件藏品都是稀世珍宝,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第四篇: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70年前,国军战败,狼狈不堪的还不曾忘记北京的这些宝贝。于是,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开始了,从而成立了台北故宫。
大巴车到一座大山脚下停下。我走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土黄色的建筑,不是很大,但颇有中国古建筑的特色,第二个阳台上随风飘扬。
进入屋内,雕像国父安然端坐,目光深邃,而带着一丝警惕,遥望远方,犹如一位巨人守护祖国宝岛的大好河山。
走进展厅,灯光立刻暗了下去。我们先来到清朝皇室区,只见各种珠宝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有红珊瑚、猫眼石……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恨不得亲手抚摸下。
这时,一个如同狗项圈一般的小玩意儿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什么?哦,原来是手饰,只见它散发着金光,夺人眼球,外面镶着漂亮的珊瑚,一定很珍贵吧。
来故宫,一定要看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虽然人很多,但我抢先占据有利地形,能近距离欣赏。“白菜”放的位置已不是原样,但还是显现出它原有的美感,颜色十分鲜艳。它全部由玉构成,下面白如雪,而上面颜色多种多样,有翠绿、淡绿、黄绿……,爬在菜叶上的虫子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我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肉形石”的皮、瘦肉、肥肉都雕刻得非常逼真,细看,感觉十分油腻,让人垂涎欲滴。
出了故宫,我无意中听到有人在埋怨:“哎,老J真坏,就不留点给我们吗?”对的,这些文物由于战乱颠簸流离,就像一个远在他乡漂泊的游子,只能遥望北京故宫日思月想。我想,终有一天,它将回归故土。
【第五篇: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座落于紫金山南麓,占地13万余平方米,院内有各类藏品42万件,光是国家级文物和一级文物就有二千件以上,院藏中外专业图书近30万册,有3万多件都是名列全国的珍品。它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院,一个雄伟壮观的大殿一下子映入眼帘,这便是院中的展馆了。它采用了仿辽代的建筑风格,位于博物院内那宽大深远的草坪尽头的三层白色石台上,九开间的仿辽殿上敷棕色琉璃瓦,屋面平缓,斗拱粗壮,以紫金山为“背景”,远看像一幅秀丽的大画。
进入馆厅内,给人的第一感觉即是规模宏大,但它却将如此大量,精美的文物分的井井有条,清晰地分为了六个馆: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和民国馆,而在这六个馆内又依照年代特色分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展区。真是一个特点鲜明、格局清晰的场馆。
走进历史馆,“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令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去仔细端详。从远古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我了解了人类文明逐渐进化的过程。在春秋时期时,人们大多都以制造青铜器为主。公元前221-220年间,秦汉时代期间,秦朝多是青铜器,而汉代则慢慢演变出了陶制品,外观上比青铜更加光滑,色泽上也更为柔和。当到了公元229-589年时,六朝时代逐渐加大了陶制品制造量,还演变出了形态匀称,曲线柔美的青瓷器。青瓷器与其它器具相比,形体更加优美,质感更加细腻、柔滑,与青铜器相比,少了几分粗犷,更增添了几分优雅。青瓷瓶表面颜色泛青,色泽光亮也不扎眼,在柔和光线下显得更为优美。
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数材质华丽,昂贵的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了。它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的殓服,外形与人体形状相同。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用银线、铜线缕结,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透过玻璃细细端详,无数块大小相近的玉块铺满全身,玉块与玉块之间相连结的是用黄金打造的金线,是高贵权力的象征。光滑的玉衣在灯光下显得熠熠生辉,折射出神秘的光泽。
离历史馆不远的是数字馆。刚步入那里时,我们仿佛一下子从古代穿越回来了。数字馆内有许多现代设施,以动画、3D影像等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让人感知历史,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引领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
参观了这么多,我发现博物院不仅是规模宏大,更是种类繁多、巧夺天工啊!
如果说历史馆和数字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那么民国馆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渡线。
踏进民国馆,里面的设计、装饰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却也不失现代的风韵。走进一家小商铺,一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于我们的爸爸妈妈来说,却是一个又一个美好童年回忆。这里更有许多经典小吃,例如花生酥、蒸发糕、芝麻糖等等,既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
南京博物院,虽然有着浓重的历史气息,但也不乏现代化气息的渲染,两者结合十分巧妙,却又不显突兀,是一个古今文化的荟萃之地。
【第六篇: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
星期天,风和日丽,我和同学们来到山西省博物院参观。
刚下车,一座倒梯形的建筑物映入眼帘。走进一看,建筑物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有六个金色的大字——山西博物院。
博物院的周围种着许多树,置身于这些树丛中,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博物院大约藏有珍贵文物四十余万件,其中四千多件被分置在十二个展厅内向游客展出。
由于时间不够充裕,所以我们只参观了其中四个重要展厅: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佛风遗韵。
如果让我百里挑一,从几十万件的文物中挑出一件,我一定会挑出鸟尊——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鸟尊,得名于它的外形,前半身为鸟,后半身为象,鸟身和象身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鸟翅膀做大象的耳朵,象鼻子为鸟的尾巴,将二者合一。在鸟背上立着一只小鸟,而这只小鸟是鸟尊的盖子,打开盖子,是鸟尊的口,通过这个口可以倒入液体。
鸟尊区别于其它的酒樽的地方,在于只有倒酒的入口,没有出口,这是因为鸟尊是古代祭祀用的盛酒器,只需倒酒入尊,不能倒出酒。
鸟尊的设计之精妙,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这次博物院之旅,使我明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所知道的微不足道。我以后要继续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