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走读孙晓梅故居三年级作文550字6篇

时间:2024-07-31 00:30:27 一键复制

记走读孙晓梅故居三年级作文550字6篇

记走读孙晓梅故居三年级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记走读孙晓梅故居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趁着元旦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崇敬的心情寻访了一位清末著名的经济家、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居。

说起这位大富豪,他小时候可是家境贫寒,幼年丧父。13岁只身来到杭州,因为勤奋、努力被阜康钱庄老板收为学徒。后来,阜康钱庄老板去世前将钱庄里的所有财产都留给了胡雪岩。这为胡雪岩后来的成功准备了第一桶金。

胡雪岩很有经济、政治头脑。据说当时左宗棠为了驱赶西域的匪帮,准备派兵去西域打仗。可是朝廷付不起高昂的军火费用。左宗棠这时就想到了胡雪岩。胡雪岩就去向英国银行借来了许多银两,全部拿给左宗棠,因此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这为胡雪岩在政治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胡雪岩还很诚实守信。他创办的胡庆余堂卖的药绝对是用真材实料制成。他曾经说:“药物不能有一点儿不好,因为药物是危及人的生命。”至今,胡庆余堂制作的一味药还是用金铲银锅,因为相传用铜锅煮药会使药的质量变差,所以,胡雪岩特地请来巧匠制作金铲银锅。诚信使胡庆余堂至今门庭若市。

这位中国第一巨商用所挣银两救济百姓,还用巨额耗时三年在杭州西湖大道元宝街18号建造了“中国第一豪宅——胡雪岩故居”。元宝街是杭州唯一一条保存至今的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故居中最重要的三处地方是:芝园、楠木厅和百狮楼。每扇大门上都有门环,“环”就是“圈”,“圈”与“权”读音相似。所以手握门环就等于权力在手。整个故居占地10、8亩,中西合璧、精巧绝伦。

如此传奇的人物,如此精美的豪宅,胡雪岩故居让我看到了一座建筑,一种精神。

【第二篇: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清晨,一辆辆大巴车驶向淮安周恩来故居,我们满怀着激动之情,踏上了游周恩来故居之旅!

经过长达三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纪念馆,步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周总理高大人像,他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不知在思考着什么?我猜,应该是想着怎样使国家更加强大吧!

走进大厅,四周的墙上挂着与周总理有关的故事和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周总理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所付出的一切又一切!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来到故居,还未走进故居,便一眼望见门的上方挂着高高的门匾,书写着“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是邓小平爷爷题写的。

我们走到周总理的书房前,书橱里放着许多书,墙上挂着字画,我不禁想起了周总理曾说过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这里我们看出周总理是多么的勤奋好学呀!从小就立志要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真了不起!接着我们来到了周总理的卧室。周总理的卧室只有一张床,几个板凳和一些洗漱用品,墙上几幅简单的画,无不彰显着这间屋子的主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那么的朴素,简朴!接着,我们看到了一块石头上刻着两个字——腾飞,象征着,这里就是大鸾腾飞的地方,在这之后,我们还参观了周总理的家室,以及他的妻子邓颖超纪念园。

周总理无时无刻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无法忘却那个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

【第三篇: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我们的祖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高楼耸立,一天天宽敞的马路直通南北,老百姓的生活也蒸蒸日上。

但是,你可曾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整个国家满目疮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一位位革命英雄抛头颅撒鲜血创造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忆苦思甜,今天,盛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行人走寻英雄足迹,缅怀先烈,不忘国耻。

首先我们来到了富春山馆,一进去,引入眼帘的是一副副名人简介,正当我们在孙晓梅的画像前驻足观看孙晓梅的简介和手抄家书时导游走了过来:“小朋友们,你们今天要学习的人物就是孙晓梅,请你们仔细看看下面的简介。”孙晓梅,原名小蛮,又名肖曼,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她从小性格倔强,勇敢,受进步书刊的影响下投身于革命,可是在护送共产党员的回途中不幸被日寇抓捕,杀害于南京,年仅29岁。听完导游姐姐的介绍后,我们沉重地拿着手抄家书,那是一封写给孙晓梅母亲的信,我们自觉地排成一排大声地朗读这封家书,整个大厅都回荡着我们高亢激昂的朗读声,久久都不能散去。

接着,我们坐上了大巴车,前往龙门——孙晓梅故居,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大巴车停在了一座民风淳朴的村子旁,我们陆陆续续地下了车。只见村子四面环山,一朵朵野花儿绽放,一株株小草挨挨挤挤地生长,一幢幢古朴瓦房依旧保留了当年的风貌。我们跟着孙校长有过一条小溪,穿过一条条小巷,来到了村子中央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看起来非常老旧,灰砖旧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屋子里,里面的一桌一椅好像都在诉说历史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历史气息。这是盛老师走过来对大家说:“同学们,这里就是孙晓梅故居,大家请看,这是孙晓梅铜像……”听完盛老师讲解了孙晓梅的抗日事迹,最后被日寇残忍的杀害,我紧紧地捏紧拳头,对当时的日军恨得咬牙切齿,同时又深深地对孙晓梅的英勇事迹钦佩不已。“你们可以几个人一组,做一个表演,还原一下当时孙晓梅被捕的时候,对日寇宁死不屈的情景”盛老师接着说。于是,我们五个人一组,分别饰演日军和孙晓梅,我虽然当时饰演的是日军,面对饰演孙晓梅的同学时,每喊出一句:“快,枪毙了她,枪毙了她”的时候,心里却像在滴血一样不舍。整个表演下来后,同学们对孙晓梅视死如归的气概又一次深深地折服。

富阳的抗日英雄还有好多好多,一个个的名字都刻在了纪念碑上,一段段的历史永远都不曾忘记,更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抗战中牺牲,我们如今这么美好的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啊,我们这一代人担负的又是怎么样的重任,我们要时刻不忘历史,不忘英雄的脚步,好好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去保卫我们的祖国。

【第四篇: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班全体同学迎着和煦的春风,迈着沉重的步伐,满怀敬意来到了张太雷故居!

张太雷故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繁华,恰恰相反,它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木质大门,上面刻着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了曾经这位伟人不与当时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信念!踏进那木质的小屋,洁白通体的张太雷雕像出现在眼前,似乎象征这他高洁的品行。

步入其中,发现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很简陋,对,这就是这么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和我们大家一样的人,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也许,没有这次的团体活动,我想很多人还不知道张太雷是谁吧。每一个伟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也许他们没有像我们毛主席那样出名,但是他依旧为我们现代的美好生活留下来印记,甚至付出了生命!“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们参观张太雷故居可以说是最大的感慨吧!

一幅幅逼真的照片,一个人一生真实的写照,虽物是人非,但英灵长存!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我心中的话语,唯有崇高的敬意!此次张太雷故居一行。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英雄、铭记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革命先烈们勇于牺牲的精神,而是要珍惜他们为我们争取的权利和生活,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更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的美好而奋斗。我们大学生已经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不能因为一时的迷茫而沉沦堕落,而应该意识到并担负起自己肩上的时代使命。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再一次踏入这些神圣的土地时,可以骄傲地吟诵: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行会铭记有个伟人无可代替,那就是你我的伟人——张太雷!

【第五篇: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村庄规划故居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建造的楼房,改叫城中村。村庄的绿色不见了,我又怀念起我的绿色故居来。

原先村庄边有座土山,山下有一个大水坑。一到春夏,水坑岸上依依杨柳,用白居易的佳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黄软于丝。”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山路两边各种野花,飘来一阵沁人心肺的花香,还有鸟儿叽叽喳喳地叫声。登上山顶,举目仰望,田园、农房尽收眼底。

夏日村庄的居民常常来这里纳凉,顽童们则是奔来跑去,追逐玩乐。青蛙的“呱呱”声此起彼伏,蝈蝈也不甘示弱,还有那飞舞着的一闪闪的萤火虫。水坑里有不知名的鱼,村庄的居民无事便在水坑边钓鱼,这里一时成为村庄居民的乐园。

故居那浓浓的陋室情怀簇拥在我心头,那时村庄边没有如此多的工厂,车辆也很少,故居一直保持着原建筑的自然色调,因而显得宽敞豁亮。小院显得宁静而秀丽。盛夏酷暑难耐,而故居却是绿荫满院。院中的洋槐、紫藤、爬山虎,远看就如同个小植物园。初夏洋槐花香略带甜味,每逢槐花盛开之际,满院子清香,总要引来成群的蜜蜂。紫藤使劲地扭动着腰肢缠绕在架子上,形成了一个大凉棚。盛夏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坐在下边,一边品茶一边谈各自的工作和学习,正是这绿色庭院拉近了亲朋好友,拉近了街坊四邻的心理距离,他们推门而入,无所窘意,随意而坐敞怀谈笑、欣然自得。

我钟情于绿色,因为有了绿色,才有了我们绿色的村庄乐园。绿色村庄构成一种绚丽多彩的美,这种美出于自然成于自然,这才是至纯至善的绿色美。可惜现在寻它,却不见了……

【第六篇:记走读孙晓梅故居】

幽深的古树,白墙黑瓦的房屋,推开门,“嘎吱”一声,仿佛走进了新的世界,我来到了鲁迅故居,来到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

外面是被无数葱绿树木掩映着的白墙黑瓦,里面却是木结构房屋,似乎还能够嗅到一点儿岁月的气息。啊!这就是那位大文豪鲁迅生活过的地方吗?一步一步踏进去,那些青石板砖闪耀着太阳的光辉,似乎在叹息着岁月的沧桑。哎!连这石板砖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鲁迅故居,真的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穿过天井,我们就来到了大堂,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的桃木家具,似乎在庄严地宣告:这是主人们坐的地方。家具上精美的纹路,却已是百余年前流行的花样。时间已经悄悄改变了一切,就连大厅上摆放的挂画,都还是一百多年前那种红艳艳的牡丹,如今社会已经难觅踪迹。椅子上落满了尘埃,静静地躺在那里,也许是岁月将它们变得沉默。

走过大厅,木板房依旧是“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在抗议着游客们踩得太重了。我连忙放轻脚步,不敢惊动地板上的浮尘,将脚轻轻地抬起,又轻轻地落下,不留一点儿声音。夕阳从狭窄的门缝穿越而来,将我的影子照得又细又长,不知鲁迅当年有不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经历过,那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

鲁迅的故居,是那样的迷人,是那样的令人捉摸不透。那些高高挺起的古树,那些细细长长的斜阳,还有那些已经成为古董的家具,和落在上面的尘埃,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浮想联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友情链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