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去哪儿了高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给您整理了6篇汉文化去哪儿了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汉文化去哪儿了】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四条文明的长河从悠远的历史向我们奔腾而来,三道水痕渐渐淡没或干枯,只剩一汪江水还打着旋儿,涌向更远的未来。然而,我们作为这条河孕育出的子孙,是否还坚守着她名为“文化”的江水,是否还保持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能力传承我们的文化。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于暮年在美国完成了《中国的文化》一书,虽然那时,他早已过了年少气盛的年龄,甚至身在异土,但他心在中华,还有着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够著成这本简单易懂,却又不失科学性与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见,无论年龄与地位,无论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都能将文化传承甚至发展下去。
坚守传统文化也是意义重大的。不仅要从个体努力,也要从政府,从国家,保护这一文明的领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韩国,是申遗大国之一。零五年,在端午节申遗中,我国落败;后来,他们提交了“风水”的申遗书;现在,他们又将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披上了别国的外衣,成为他人的遗产。若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回首,只能看见一片冠着其他名称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代表它千年历史的结晶。若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将无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保护传统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紧事。传承至今的工艺与习俗,都是千百年炼出的精华,无论失去哪个,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遗憾。现在,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也开始着手去保护。为学生开设讲座和课堂;给节日设立假期;通过网络为将失传的工艺寻找继承人……。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去保护流传下来的文化!
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各种名号,或看似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专有名词;更是四大发明的伟大,是各种节日的丰富多彩,是四大文明古国无上的骄傲!这些文化,组成了我们的宏伟的历史,也造就了我们辉煌的今天。我们也应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坚守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愿每个中国人,都能为这传承的文化感到无尽的骄傲与自豪!
【第二篇:汉文化去哪儿了】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即便是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淘洗,沧海桑田,都依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然而近年来,文化似乎“变了味”、变得“实用化”、“工具化”、“功利化”,变得不再是一向以来的那样单纯。
发展文化的实用性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为文化披上功利性的外衣,实用性文化固然能给人和社会带来发展,但是它终究还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最终都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过时,而真正的纯文化则是经历了大浪的淘洗也是不变的,正如海盐一般,即使再老,也同样具有海的记忆,是智慧的结晶。
因此时至今日,纯粹的精神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生活节凑的加快,我们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了。这时,我们应该去追求纯粹的精神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让我们原本浮躁不安的灵魂得到休憩,从而我们重新审视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然而现在大多数人仍旧忽视纯文化的重要性,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功利心所导致的,因而我们进入书店,摆在醒目位置的多是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或是一些商界管理营销等类似书籍,更多的带有文学色彩的书籍却少有人问津,而在2012年国民读书调查中,国民人均阅读率虽继续增长,但相比1999年却依然下降,、并且国民日均阅读时间也呈下降趋势……是什么造成今日国民阅读状况?是我们的功利心,每拿起一本书,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但不是发掘内在精神实质,而是搜寻它的“实用价值”,因而用更少的时间读更多的书,用“浏览”代替“品读”,“知道”代替“知识”,用“感知”代替“感悟”……这样做,就如用书籍垒起阶梯,渴望沐浴在文化光辉下,但最终只能与文化的灵魂相背离,永远触及不了它的光辉,无法领悟纯文化的魅力。
从个人乃至国家,一味执著文化的实用品格会使我们因此失去很多东西,我们有很多人已经不读儒家经典了,但在美韩日等国家却将此列为必修书籍,为此开设孔子学院来研读经典。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所展现的独特魅力让外国人深深折服,可是我们却无法因此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文化在国外大受追捧,在国内却屡遭冷落。
我们需要实用性文化为我们服务,但我们同样也需要纯文化来给予我们熏陶,给予我们文化素养,给予我们灵魂的升华,我们不能因为物质文明发展而放弃了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提升与传承,也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将精神文明物质化,更不能因为时间的不断向前而放弃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沉淀。
仅仅有实用性文化的国家是悲哀的,因为这样会失去国家的文化根基,会使国家犹如一幢地基倾斜的大厦得不到保障。
实用性文化只是物质与纯文化的结合,它无法代替纯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它能使整个社会得到进步,却怎么样也填补不了人们精神最深层的空虚与寂寞。
让我们重新拾起纯文化,关注纯文化,发展纯文化,让我们乃至整个社会的灵魂都可以得到升华。
【第三篇:汉文化去哪儿了】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心头,总听到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而上。庄子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有人告诉我,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广陵散》,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最儒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了,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可能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喜欢汉文化的我,曾经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皓月。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声歌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一般模样……
我亦曾梦游大宋,皇帝软弱,偏安一隅,把北方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让,岳武穆高吟“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引领岳家军征战沙场。可叹英雄遭忌,谗人高张,一缕忠魂消散在西子湖畔……一个民族的精英就这么被“莫须有”的罪名冤杀,然而在血色夕阳中,我依稀看到有人把它插进了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银枪。
时间的车轮滚滚,终于在甲申那年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立的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民族的精魂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出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我走进麦当劳的厅堂,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英文歌曲却莫名其妙地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遥远的声音大声问我:“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当头棒喝,我记忆的屏幕上出现了一群黄发碧眼的“豺狼”,携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说着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装革履,却没了自己的民族服装……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那个汉家儿郎?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却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纪念爱国诗魂屈原的端午,却成为韩国人的“注册商标”?为什么我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你却当作一个玩笑?
角徵宫商,盛世华章,邦之礼仪,流布无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惟愿同袍,共赏澜沧。
【第四篇:汉文化去哪儿了】
文化是人们心灵最好的保鲜剂,是弘扬真善美的载体。然而,当前我们的文化却面临着尴尬。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不禁要发问,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到底都去哪儿了。
纵观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日益没落。几天前,“世界儿歌日”在一片寂寥中过去,几则反应儿歌现状的报道。也并未惊起多少波澜,对于这个陌生的节日,人们不加注意或者忘却本不奇怪,但是反思当下我们的儿歌创作,却真的到了不能再漠视的地步了。
据《中国文化报》日前报道,“现在的孩子,大多还唱着父辈甚至祖辈传下来的儿歌。”想想现在的状况,我们确实没有听过新潮的儿歌了。与此同时,流行歌曲“趁虚而入”,英文歌曲更是独霸一方,在小学校园里传唱率相当高。我们不禁要再次发文,儿歌,都去哪儿了?
中国传统的雅文化中,专门为小孩创作的歌曲少之又少,民间文化中的儿歌原本很丰富,但由于乡土中国的变迁而近乎绝迹。而反观外国儿歌,内容丰富,活泼有趣,历史悠久且不乏新作。为什么我们不能创作出新的儿歌呢?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创新太慢,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拥有几亿儿童的中国,他们唱什么样的歌曲长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未来的社会面貌。说到这里,我们不禁又要深思,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都去哪儿了。
2013年,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计算机”。
珠算的申遗成功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他是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精华,让我们铭记、传承了一段历史。然而在中国,很多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传可能成为过去,退出历史舞台,而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极力保护其生命,延缓其衰亡,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2014上半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是重大的打击,三月份,香格里拉遭遇大火袭击,几百间民房化为乌有,大火毁灭性的燃烧了这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城。然而,这并没有给人们敲响警钟,四月,香格里拉继续燃起三次大火。在这样的灾难背后,我们又要询问自己,传统文化就要这样的消亡吗?中国传统文化都去哪儿了?
在此,我希望人类能充分珍惜和利用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增长他的“有限时间”,铭记和传承传统文化那光辉的历史。
【第五篇:汉文化去哪儿了】
湘湖有八千年的文明历史,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世代后人传承。2月10号上午9点,我们在湘湖下孙文化村宗祠里学习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如正衣冠、拜师礼、青砖写字、映雪遗风。
首先,老师先让我们正衣冠,讲的就是衣冠更能反映人的精神面貌。还有让我们学躹躬,拜孔子6下,拜老师3下,除了这些之外,还交我们躹躬呢!左手对牢眉毛,右手在左手上面向前方移动,在将腰弯下就可以了。
老师还要我们读三字经,老师读一句,我们读一句,可是老师刚读一句,我们大家就自己读了起来。水晶姐姐看了哈哈大笑,然后我们去了文化展览馆,湘湖的特产有湘湖藕、湘湖杜父鱼、湘湖莼菜等等……我还知道萧山的诗人有贺知章、陆游等……
通过了开笔礼活动,我要努力学习,珍惜读书的机会,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六篇:汉文化去哪儿了】
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曾镌刻了无数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进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史书,一张张,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为了感受一下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年暑假,我和家人搭上了开往“古丝绸之路”的火车。
说到西安,就不的不提一下它的“难兄难弟”——洛阳。它们是一起繁荣,一起富强的两大古都。所以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洛阳。
在洛阳,最令我向往的是它的石窟文化。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它依山开凿,大小佛像数万尊,可真算得上我国石雕艺术的老祖宗了。
我们下了车,来到龙门石窟,远远望去,古树参天,飞禽鸟兽的身姿时隐时现。古朴典雅的建筑,活灵活现的佛像,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一切都吸引着我,使我不由的加快了脚步。
来到石窟的核心位置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座高达十几米的大佛在我面前正襟危坐。他目光祥和,双目微闭,体态丰盈,给人一种亲切感。看着他那端正、典雅的神态,我不禁肃然起敬。
夕阳西下,我们才走完这座充满中国蕴味的龙门石窟,虽然我还沉浸在那表情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佛像中,但我们还是依依不舍地奔向下一个景点。
第二天清晨,我们终于来到了本次旅游的终点站——古城西安!
一下车,呼吸着西安空气中古色古香的气息,我们直奔骊山,来到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前。我早早就听说过秦始皇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不亲临其境还是难以体会到这种叹为观止的壮丽。我刚刚迈进埋着兵马俑的一号坑,一丝刀光剑影的寒气扑面而来,成千上万个兵马俑整整齐齐的站立在坑下。兵马俑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虽然一眼望去似乎大同小异,可仔细一看,兵马俑们的表情却没有丝毫的一致!真神了!我不禁对雕刻者肃然起敬起来,也不禁为当时秦始皇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所折服。
游览完人山人海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们还参观了半坡博物馆、世博会、大雁塔,登上了钟鼓楼,欣赏了华清池的唐朝舞蹈……
西安――这座蕴藏着五千年的古文明文化城市,凝聚了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呀!愿这些象征着我们泱泱古国的文化结晶,万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