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情结高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给您整理了6篇异地情结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异地情结】
傍晚,土地庙前搭的临时戏台上,站着几个手举木偶的中老年人,用雷州方言唱着什么,旁边一字排开的“乐队”时不时地配几个曲段,台下黑压压地挤满了看戏的人。这是一个看似不能再简陋了的戏台,演员们衣着简陋,只有站在舞台中央,声音才能通过吊在上面的麦克风传到台下;而台下连观众席都没有,有的人从自家搬凳子来坐着看,更多的人都选择了站着。我就是站着的,虽然一句也没听懂,可是却被吸引住,站了3个钟头。
这是我第一次看公仔戏的场景。公仔戏就是我们常说的木偶戏,每年农历10月左右,村里为了给土地公送戏,会凑钱请人来唱公仔戏。我不是戏曲迷,但总会在送戏时一场不漏地天天守在台下听。平时在家中连雷州话都不会讲,却总感觉能看得懂表演内容。这让家里人大不理解,哥哥甚至取笑我说我这样做是因为太爱凑热闹了。我没打算搭理他,因为心里隐隐感觉到,站在台下的我对台上的表演从未有过陌生感,相反,这更像是灵魂深处系好的结。台上的演员灵巧地摆弄手上的操控棍使木偶伴着小曲有模有样地舞动;他们的脚像是代替了木偶的脚一样,一个踏步,一个踢腿干净利落;一段唱完,一旁就会传来流畅的乐声。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联系,让我即便听不出在唱什么,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想法,也能随着剧情发展而情绪起伏,我沉醉于此,沉醉于木偶精致的穿戴,沉醉于演员精湛的手法,沉醉于抑扬顿挫的唱声,沉醉于一旁又吹又拉的伴奏……我的沉醉,来源于我的乡土情结。
为了听懂公仔戏,我开始学雷州话。想方设法地与会讲雷州话的人交流,爸爸总是嫌我讲的太难听劝我不要学;妈妈总说学了也没用不如多读读书。我也发现,这雷州话似乎比我想象中要难。对此,爷爷说:“你们这代人都嫌雷州话太土,不讲它了,我看啊,过不了多久就会失传的,公仔戏也一样,年轻人都不喜欢听,也不肯学。”听到这话,我心里升起一股惆怅,像是有什么正在慢慢从心里抽离。
在百度百科上,对于雷话木偶戏的介绍寥寥数行,连图片都没有,跟别说视频了。关于木偶戏的信息是有一大堆,可一旦追加“雷州话”这个关键词,就一下子没有结果了,其冷门程度可想而知。
书上说,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必须先学会包容,包容外界多样的文化,向先进靠拢。我不禁在想,我们雷州话木偶戏是落后文化吗?它是要在向“先进文化”靠拢的过程中被同化或消失吗?如果说被同化是必然趋势的话,那发展文化多样性又从何说起呢?我的大脑被一个又一个问号塞满,不知这个结该从何解起。
去年的公仔戏团跟往年一样在祖庙前搭棚,我带着疑问跟往年一样坚持去听。台上咿咿呀呀地又唱又说,台下有的在看有的在聊。可是我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不一样了。正奇怪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旁边的人讨论道:“这年头还有人学这个,真稀奇呀!”顺着他们的视线望去,发现了几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有的在台上饰演旦角,有的负责给老前辈递递道具,给这舞台增添了不少生气。看着他们,之前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解决一切的,还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乡土情结。因为它,我们都不希望发展了5000多年的文化精华在我们这代失传。尽管在这个追求革新,潮流指向瞬息万变的社会,木偶戏显得有点老旧,有点格格不入,但这阻挡不了它因为年轻血液的注入而重新散发出独特魅力的趋势。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乡土情结不是那么容易被切断的,这份浓厚的乡土情结若凝聚起来,定会成为让家乡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
【第二篇:异地情结】
中国缺什么?在我眼里中国从来不是富饶的国家,它缺钱,人均生产值少的可怜;缺资源,任何巨大的总量在除去14亿这个天文数字后都显得那么稀少;更缺人才,别的国家几千万,几百万,甚至区区几十万的人口中都会有好几个获得诺贝尔奖,而我泱泱大国竟然一亿个人都出不了一个,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虽然这些事实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但我心中有一样是永远不会缺的,那就是文化。坚船利炮奴役不了我们,我们的文化传承五千年从未断绝,它有着丰富的底蕴,巨大的竞争力!
可是我们渐渐发现自己与它的联系竟越来越弱,难道这5千年风雨中不曾动摇的文化将在安逸中消亡吗?
汉族这个人数最多,历史悠久的大族,成为唯一一个失去本民族传统服装的民族。我们与汉服唯一的交集只剩下电视里的古装剧情。少数民族会穿着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出席各个隆重的场合,而当我看到穿着西服的领导人们时,我迷惑了,这代表了什么呢,我们标榜的对象们带头摒弃传统文化吗?
还有更多渐渐与我们走入永不相交道路的东西。
潇洒飘逸的书法能使我们的汉字发挥最大的美感,毛笔握在先祖手中几千年不曾丢弃,如今却只蜷缩在文具店不为人知的小小角落。而今我们握在手中的硬笔能够写出行云流水,笔力遒劲的墨宝么?
武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其中真谛只有真正练习的的人才会知道,缘由是武侠片为了追求可怜的票房而用上了曲折的故事和唯美的爱情,打斗情节更是夸张,追求修心的武术竟成为工具!
越来越快速的生活不知不觉推动了中医的没落。中医是几千年前人不断总结留下的精华。“治本”是其不变的宗旨。我曾看过一本主写中医的小说,即使只能看到一些缩影,但不影响我感受它的伟大。系统的药材分析,巧妙的各种搭配,层出不穷的治疗手段,更有各种流传民间的土方法。“偏方治大病”根本不是无稽之谈,毕竟中医在探索人体奥妙方面走的如此之远。可终究老迈的它又如何跟得上这么快的时代节奏。
我们爱看《西游记》,我却有些不看好它,它虽弘扬了佛法,可贬低了本土道教。道家由老子所创,庄子发展,更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在唐朝唐太宗认祖归宗,利用道家思想治国,唐朝一度成为中国最鼎盛的朝代。佛教被用来奴役人们,压迫反抗;道教教人领悟天地,扩展人的思想。最终佛教发展,道教没落。大概是道不符合统治者的意志吧?
我从未想过自己文化情结这么深,也没想过中国文化如此没落,但愿中国不要将传统文化当成的陪葬品吧!
【第三篇:异地情结】
似是桂林,似是阳朔,但确实是江南之南,水乡中的水乡呢!
人在物质的满足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对美的追求。因而出现了旅游业,人们就有了奇奇怪怪的异地情结。
人们总是想离开家,去另一个城市生活。看看来此地旅游的人们,个个兴高采烈,将手伸远,仿佛在指点江山,又像想要用手握着那对面的山。而会在那一叶叶“青”篷船上的游客们更是激动不已,有的人将手伸入水中,感受着江水的清冽,有的人掏出手机留下这一刻的美景。人虽都有离家的渴望,可旅途并不一定是苦的,大部分的旅途还是欢乐的。
无论多美的家乡待久了总会感到有些厌烦的。那坐在船上的艄公无所事事,时不时回望岸上,看有没有客可揽,他们现在还会注意眼前的美景吗?他们现在还会觉得眼前的还是美景吗?
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到了新的城市,哪怕故乡再美,也似是蛮荒之地。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使人们不断前进,使人们不断开垦新的土地,使社会不断进步,就像如果让你住在那江对岸的小林中,开始时你会觉得很好玩,天天游山玩水,可当你看遍回溪奇山后,就会越来越无聊,感觉一天比一天过得长,最终又会想去一个新的地方。
可人又是矛盾的,离家的喜悦背后潜藏着思乡的忧愁。当新鲜感过去,思乡之情便奔涌而出,淹没一切。离家的渴望化为归家的心愿。因而有那么多思念故乡的诗词美文。这时又忽然想起故乡的老宅,风貌,小玩意儿,音乐甚至是水果蔬菜了。然而,这只是矛盾的开始,当你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之后,住了不多久,你对离家的渴望又开始蠢蠢欲动。如此循环,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把家乡弄丢了,你再也回不去那个家乡了,即便是找到了家的地址,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你发现你心中的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出的一种感觉,所以只好不断地迁越。
这些江上与两岸的人们,心中所思所想的,到底是对家乡的回望,还是对远方的期盼呢?
【第四篇:异地情结】
温煦透过明窗,在洁白的百合上斑驳出感恩的光。清风拂过面颊,那缕缕香,敲击着感恩的琴弦,演奏出你的名字——莉莉。
“黯乡魂,追旅思”,随着海外赛的到来,我孤身一人在故土的正月漂泊到异地他乡——一座以“雾城”出名的城市,寄宿在英国小女孩莉莉的家。冬天下了雪,却丝毫散不去心中的阴雾。站在楼梯上,正准备下楼,不经意间凝视了家的方向。
如果没有那一秒的愣神,也不会让我重新感谢这座“雾城”。
倏地,不经意间探脚于雪覆盖的暗冰上,呲溜一划,倾身向下不住脚地滑。在蜿蜒的楼梯上窜的时候,慌了神,只感觉晴空霹雳,一种惊吓叩击于脑海,一直麻到舌尖。仿佛有引力似的,驻不住脚。
几秒的惊吓,足以让我大脑停止了转动。在醒过来,身边多了个你。
终于,一颗乱蹦的心缓了;思绪,醒了;惊吓,散了,殊不知,莉莉那刻也随我的下滑感到霹雳!镇了神,可见她脸上泛起的惊吓的白。光滑的肌肤上,连毛孔都在喘着粗气。鬓角更是泛起了与季节很不相符的汗珠。我缓缓地、缓缓地,身上热起来了,那是莉莉用纤细的,需要好几个才赶上我粗细的胳膊,紧紧地,紧紧地,搂住!抱紧!小小的、瘦瘦的莉莉,用半身搂住我,可想她飞奔而下的速度,及不愿让我受伤的心,宁愿让我这“千斤”一笑的丫头压在他身上,也不愿让我笨重的身躯与冰雪相撞!不经意间,身上的热渗入心中,一颗异地他乡的心中,淌过阵阵暖流……
英国人以百合的美好、善良作为“莉莉”这个名字的终旨。此时,我正在从异地他乡回国的路上,路一颠一颠的,你,也一阵一阵的,浮现在我的脑海。
这让我不禁忆起了清玄大师的《心田上的百合花》。
那幽谷中的百合,孤芳自赏,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开花的使命,正如同莉莉,坚守名字赋予她的本心。那片沟壑,也就是百合的异地他乡,莉莉正如百合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明心知往的典范。那片芳华,只为百合心中的信念,正如莉莉的那份善,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在异地他乡的路上,播撒出感谢的种子。愿莉莉的芬芳,盛开在对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异地他乡的路上。
我忽然感觉到,那份善,那份对美好的向往,其实是不分国界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也好,对名字的期许也罢,千百年来的信仰都没有变过,人们始终再用不同的方式诉说着同一种追求。原来,风情是地域的,文化是民族的,可精神却是全世界的!
于是,你成为了我要感谢的那株花,成了在异地他乡,让我懂得深刻道理的,那株花。
夕阳撒过车窗,倒映在洁白如你的百合上,纯真、质朴。浮出暗香,正如你的美好。我随记忆的小船溯洄从之,荡漾在异地他乡,采撷一朵感恩的花苞,愿它,在异地他乡的水流中,感恩如旧……
【第五篇:异地情结】
在这个靠键盘就能轻松完成一切通讯功能的时代,我仍愿写一封信,将我的思绪,寄往远方。不为别的,只为心中那不愿失落的书信情结。
曾记否,数行家信抵千金!在通信不畅的古代,一封书信因得之不易而弥足珍贵。诗人杜甫就曾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那时,“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劝慰,亦体现了时人对书信的珍视。彼时,一封书信往往要花上数十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抵达,而当人们收到远方亲友传来的书信之时,可以想象他们的欣喜与愉悦。
忆往昔,将来书信手拈着!在思想发生着激烈碰撞的民国时期,冰心、林徽因、张爱玲、苏青、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钱玄同等人便在书与信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民国文人才情的体现,看似刻薄无情,却让中国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
看今朝,松岛鹤归书信绝!在这个短信、微信风靡一时的时代,朋友之间的沟通简化成了诸如“晚上见”“明白”这样的短短几个组词;与父母的沟通,简化成了诸如“知道了”“别烦了”这样的冷冰冰的汉字。电子书信正“居高临下”地傲立在纸质书信面前,宣誓着它的霸权。更令人痛惜的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中,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书信格式都不会了,有的人甚至连书信都没有写过……
此书未到心先到。书信越是遭受“冷落”,我的书信情结就越发强烈。精美的邮票、古朴的信封、丰富的文字,都一一成为我钟爱书信的缘由。即使在家里,我有时也会在父母的桌上留下一封我手写的信,表达我内心的情感:或提个小小的愿望,或给个重重的祝福,甚或偶尔只是纯粹地傲娇一下。
蒙田说过,人生需要走走,停停,看看,想想。手写一封书信虽说费时费力,然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盅沙漏,让我不必去感受这个时代的如秒针般快速前行的节奏。愿烛火墨香相映处,每一份书信情结都能得到守护。
【第六篇:异地情结】
又是栀子花绽放的季节,斜斜的雨串将栀子花洗得洁净,高雅,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花香,月光的清辉轻轻洒向花瓣,她的皎洁与轻柔和谐地与宁静的夜融为一体,眼前的一切像是一幅似深蓝色为背景的油画,是那样的别出心裁,让我的心荡起波纹。
还在沉浸于夜的静谧中的我,呆呆地立在雨伞下,眼帘中的景象使我又一次怦然心动。在栀子花下,一对夫妇共同撑着一把雨伞从远处走来,隐隐约约地看到身材魁梧的男士非常绅士地为女士披上了衣服,女士低下了头,仿佛在微笑,男士在女士头上印下了一个浅浅的吻,他们好像沉浸在了初恋当中……
他们慢慢走近,在一棵栀子树停了下来,男士摘下一朵栀子花,轻轻别在了脸上印着红晕的女士头上,月光映出了女士温柔的面庞。我仔细一看,那原来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心里猛地一颤,他们的皱纹仿佛被月光填平,焕发着年轻的气息。我倚在树旁倾听着他们的对话。“当年我们便是在这里相识,你还记得吗?”“当然记得,不过,你平时工作那么忙,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没想到,还记得这个啊!”父亲低着头答道:“是啊,我平时太忙了,都没有时间陪你和孩子,让你受委屈了!”“说的什么话,我一点都没有抱怨,你那么辛苦为这个家,我感动还不及呢!”说着便靠在了父亲厚实的肩上,淡淡的梨涡荡漾着幸福的涟漪。
听到这里,眼前的一切使我感动着,平日里严厉的父亲也有这如水的柔情,平日里坚强的母亲也需要爱的滋润。
我希望下一个静谧的夜,伞下变成三个人,共同沉静在栀子花海中,享受着爱的温馨,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