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器方成匠心高一作文1000字6篇

时间:2024-07-31 00:43:28 一键复制

有利器方成匠心高一作文1000字6篇

有利器方成匠心高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给您整理了6篇有利器方成匠心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有利器方成匠心】

暑假,我参加了扬州夏令营,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扬州。

第一天晚上的“森林之夜”活动,有一个寻找荧光棒环节。找到后老师要我们拼一个“匠”字,并教导我们搭建树屋要学习匠心精神,精益求精,做出每个树屋的特色,创造好的作品。

搭建树屋是这次夏令营的主要学习任务,搭树屋首先要学会拧螺丝。用螺丝刀吸住螺丝,缓缓地移动到需要拧的地方,接着猛一下子刺进木头,然后顺时针旋转,直到拧不动为止。可说来简单做来困难,第一颗螺丝刚拧进去一点,便歪了,卡在了蝴蝶扣上,怎么也拧不进去了。我打算逆时针旋转,把螺丝转出来,可螺丝已经歪了,怎么也拧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呢?本来我觉得就放哪儿好了,大不了把别的拧紧一点好了,但昨天教官教导我们要有匠心精神的话在耳边响起,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去想办法解决。我记起老师教的拔钉子方法,就去找来两脚榔头,用一头夹住螺丝,利用杠杆原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螺丝给拔了出来。拔出来的螺丝再按要求重新拧进去。

不知不觉地,太阳爬上了头顶,汗水一滴一滴地从头上滴到木头上。木头上印着我们的汗水,衣服彻底湿了。大家都很想去休息一下,喝口水,但大家都想有一个完美的作品,于是我们忍着炎热,一刻不停歇,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下午我们开始造墙,摆好木料拿一把榔头,扶好钉子,对准,用力地敲一下,让钉子扎进木板,便开始疯狂钉钉子,但一定要对准,不然钉子就弯着腰看着你,过路的人很容易刮到衣服。好不容易,下午把两面墙钉好了。

第三天,轮到留门窗的位置。本打算留出一个方方正正窗户和一个门,想起前几天教官教导我们做自己的木屋要别具匠心,不能很老套,和别人的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于是我们做了两个圆的窗户,一个方的窗户,这样比别人的木屋亮堂了很多。

第四天,赶上下雨,我们在室内做了一个小雏鹰和弓箭,虽然小雏鹰的羽毛粘上去又掉下来,但匠心精神激励着我们一遍一遍地粘回去。

第五天,要开始装饰树屋。为了精益求精,我们做了一个树屋模型,把要装饰的彩绘先在模型上练习一番,然后才开始在树屋上布置。

夏令营的每一天虽然都顶着太阳做事,但匠心精神让我们坚持下来了,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并且很快乐、充实。

【第二篇:有利器方成匠心】

泉州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端。在这里,曾有五十八国的商人往来交易,文化也随之碰撞交融,衍生出不同的民居、寺庙。其中最普遍又最具特色的,便是石雕。

无论在哪都可见到这些石雕。他们不仅组成栋梁上精美的龙纹,高塔上慈祥的众神,亦有墙上叙事的浮世绘,也成为普通人家门口的莲花坠。他们融入生活,又反应着生活。但泉州人为什么偏偏选择石雕?

光看浮雕,看不出什么东西。唯有知晓浮雕背后的历史,方能给出答案。泉州的地大多是盐碱地,可产水果,却种不出粮食。人们有的毅然选择出海,但生死难料;有的人留在泉州,开采石料,做起了石雕。人处逆境,心中仍充满希望时,刻出来的是慈祥的神佛,是希望的莲花,是他们不屈的精神,亦是他们的向往。

战争很快裹挟住了泉州。自南北宋交替,蒲寿庚杀宋室亲属三千余人,后又投诚蒙古。这一举措点燃了泉州数百年的战火。后蒙古大势已去,而泉州又集中一干波斯外族以镇压汉人。前事之果,成后事之因。等到朱元璋灭元朝,又屠尽蒲家。风雨之中,泉州经历了几代战火的洗炼,商人们顾忌战火频发,分分退出;外迁户眼见不再繁荣,又投身别处。泉州的匠人们看在眼里,叹息一声,从灰尘满布的工具里取出一把把刻刀,又将石料取出,仔细端详。豆灯之下,是一张坚毅的脸,以及一双笃定的双眼。

泉州的石匠又开始忙碌了,从商、种地的本地人放下手中的活,也加入其中。人们将石料堆积,堆积的地方便成了石料街;人们将泥土堆起,垒上千斤石块,架成了一座座石塔。匠人在经过多少个不辞劳苦的日夜后,才打造出泉州辉煌的文化,使文化得以随时间缓缓流淌,始终不会停止。

文化的背后,是一群非凡的匠人。清朝有人以异兽睨日,以告诫官不可贪;民国,也有人刻狮虎护家,拒不改籍,以昭爱国之诚;战乱时,亦有世家挺身而出,保护国家石刻宝藏。泉州之匠以心雕石,其心正,其志坚,于家国亦一腔热血。方其石雕益美,人像弥善。

我们匆匆走过石匠的遗产,惊羡其美丽的同时,也应当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人性的坚韧,也是匠心的一种支撑。始终对生活怀有希望,各组成神佛嘴角那一抹恬淡自然的微笑。

【第三篇:有利器方成匠心】

古人作战,以剑为器,攻破城门,一建伟业。石匠制物,以刀为器,石板生花,一显匠心。今人处世,以内在为器,令他人心悦诚服,方得成功。

内在的气度是器,它能使人登上大雅之堂。记得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在一次面向国外的答记者问上,一位国外记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中国人走路都是低着头呢?”这问题显然是想让国家领导难堪。然而周总理却给出了一个巧妙的解释:“走上坡路要低头,不然会摔跤,所以中国人走路都低头。”这一回答不仅回答了一个刁难的问题,同时表明了中国的良好的发展势态,更重要的是体现周总理的气度,中国的气度——不因一个小提问而生气,不因一次小刁难而退缩。这就是大国风范。

内在的学识是器,它能使人更富才气,更加沉稳,“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一个人往那儿一站就能看见他读过的书、他肚子里装的墨水。央视主持人董卿就很好的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她总能给你一种从唐诗中走出来的感觉。她待人处世的温柔,对诗歌评价的精确,以及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受到她的才华四溢。她小时候能两天读完一本大部头名著。直到现在她仍然能够远离公众视野,捧起一本书静静品读。我想她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就来自于她那抚摸过的每一页书页,那沉淀在内心的学识与修养吧。

内在的坚毅是器,它能使人能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奔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里越甲可吞吴”。如无坚毅,红军怎能走完漫漫长征路?如无坚毅,中国航天人又怎能飞向月球实现千年以来的飞天梦?坚毅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品质。拥有它,便能成为那个跑得最远,爬得最高的人;失去它,便只成为那个中途逃脱,一事无成的人。坚毅它能带我们走向成功。

内在的丰富能够使整个人更加的丰满。它于人就如翼于鸟,鳍于鱼。它是我们的工器,它是我们的武器,它能够使器物更趋于完美,使战绩更趋于无敌,使我们更接近匠人,更接近于名将,更接近于成功人士。

有利器方成工匠,有内在方可成功。

【第四篇:有利器方成匠心】

你是否见过建在悬崖上的长廊?你是否见过几千年屹立不倒的长城?你是否见过多功能的农具?这些或许依靠现代技术可以重现,但是,在几千年前是如何制造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川——古称川蜀之地,周围多悬崖峭壁,交通不便,人们之间隔着山,明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了——在悬崖上建起长廊,这样不就畅通无阻了吗?但是,在悬崖上建长廊又谈何容易啊!许多年,许多人不断尝试,这期间有人因此丧生,可他们仍旧前赴后继。就这样,长廊终于有了蓝图。他们在悬崖上挖出一个又一个洞穴,在洞穴里凿出一个深一米的圆孔,在修好的桥板上凿出一个圆孔,在圆孔内放入一块纯花冈岩的巨石。接着把桥板嵌入深坑,巨石随之也嵌入深坑,就这样,一块桥板就镶嵌在悬崖上了。一块又一块的拼接,一条长廊就凌空出现在悬崖上了。也许我的描述不足以体现之艰难,但是,据专家研究:我们用现代技术也无法复制当初的长廊。但那时既没有冶炼,也没有起重机,天知道这巨石从何而来,又如何镶嵌上去。可古代人民硬是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在随时可能丧生的条件下,建成了这个奇迹!

再说说多功能的农具。你能想象这农具竟是木头制造的,而且经久耐用,甚至当你累了时,还可以将它拼接成一个板凳。没错,这就是无缝拼接。它的构造看似很简单,就是普通的木头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卡槽,就是这些卡槽,才能让它任意变换形态。那时,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天知道这精密的工具是如何制成的!

古人智慧无穷无尽,那些“奇迹”都是他们精艺求精后再精艺求精的智慧的结晶。这,就是古人,这,就是匠心!

【第五篇:有利器方成匠心】

一天,英国著名纸媒《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采访英国当代雕塑家卡普尔,请教他当好一个雕塑家的秘诀。

卡普尔说:“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诀,我个人的体会是,要当好一名雕塑家,只要做到两点就行了:第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点;第二是要把眼睛雕小一点。”记者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鼻子大眼睛小,那雕出的人像岂不是太难看了吗?”卡普尔对此作了解释:“鼻子大眼睛小,就有修改的余地啊。你想想看,如果鼻子大了,还可以往小里修改;如果眼睛小了,还可以向外扩大。反之,如果一开始鼻子雕小了,就再也无法加大了;如果眼睛一开始雕大了,也就没办法改小了。”

我原本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还带着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因此,当我得知就连卡普尔也坦承“留有余地”的意义时,我吃了一惊。

我以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气呵成;我以为艺术家的最高标准是坚持本源一如米开朗基罗;我以为每个人的最大目标是在第一次就成功……

然而这些“以为”一到了卡普尔这里,都灰飞烟灭。细想来,一味地“精益求精”,“一杆进洞”恐怕可遇而不可求,过度追求则导致了“匠气”的产生;而像卡普尔呢,先允许不完美的存在,甚至在第一次刻意地制造不完美,大概是真正的“匠心”所在。

这个认识,以及所带来的惊世雕塑,让我渐渐改变了原先的观点。卡普尔的“匠心”融化了一直以来我所呼吸的“匠气”。

我不由想起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的意义不光在于告诉人们要学会让步,也告诉人们给自己留下退一步空间的必要性。

留有余地,后退半步,便成匠心。

不问事实,急切冒进,便成匠气。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的千古奇书。曹翁虽抱着“为天下女子立传”的迫切心情,却依旧不断修修改改,而不是书一成即到市场上流通,否则,《红楼梦》怕是再得不到“独具匠心”的评论了吧!

由此可见,有时候太过追求完美,反倒不能成全,因为心早已被逼到角落中,进退不得。反倒是这种且走且停的心态能偶遇“完美”。

可惜的是,有卡普尔这样想法的人太少了。如今的社会中,揠苗助长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们恨不得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下看懂了高等数学;一个人如果被打上大器晚成的标签,就会受到大家的怜惜与叹惋……称这些人“身后有余忘缩手”是不准确的,他们只能是“眼前无路想回头”。

时间给予的最大财富即是沉淀。留有余地的沉淀,像是一把细筛子,留下的是最珍贵的东西。

匠心与匠气,仅仅一字之差,却造就了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心境。成败与否,当然也就尽在其间了。

无论如何,不论做人还是艺术,这四个字是最精确的:如琢如磨。

【第六篇:有利器方成匠心】

“你们闽南人真是豪!”

红砖白石,雕梁画栋,鎏金燕尾脊。恨不得将皇室都挪为民用,连拜神都用金。这是耳中听说的闽南,别人口中的泉州。

然而,红砖青瓦是真,人却不能仅用一个“豪”来概括。

楚王那位妃子为家乡全府争取了“建皇宅”的权利,想来难免遭他乡闲语。可闽南依旧是以泉州为中心,“红”了开来。人们并不在意流言,反而细心钻研筑房之法,一心愿让红砖在泉州的土地上焕发特有的生机。于是“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红砖上淡淡的墨痕渗入砖缝,却是历久弥新。道道昭示着匠人烧制时的精心,叙说着匠人垒砌时的新心。精力便在于此了,更无所谓流言。

反对一个“豪”更是有千万般的证据,佛堂案上除了四处可见的香烟燎绕,还多了百合花的清香。寺僧摆上尚含露水的花束,清露欲备向人间倾注甘霖。信仰与花香相和,独此一处。就连供奉所用的金莲,都只是镀金罢了。妇人亲手折叠,于是莲花瓣瓣生姿,于佛前生辉。何来粗俗之豪?全乎是诗与远方。

移步于大厝户下,木雕石刻憾人心。细若柳叶的人影,轻若蝇翅的芭蕉。上有人面上笑影,琵琶上飞弦。灵然若可动,又脆弱得仿佛一触即碎。人言匠人的酬金竟是按石末的质量计算,便恍若能穿越千年风尘,触及他们凌厉而坚毅的目光,慨叹于他们前后点缀的双手。石雕辅以略显光泽的金属颜料,两侧门框上“倚翠”“枕梅”的字样,便大可描摹古人心之沉静。若非常深,何来静水?若无执念,何生匠心?

驻足于“太子太保”的状元牌匾前,抚过光滑映光的门当,想那十一位状元便是从这些朱红的门楼间走出的罢。或许鲜艳的朱红为外表,砖、石、木的冷峻反赐予他们一种清凉的灵感,苦读的动力。抑或那种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孑然匠心与温暖人情早使他们耳濡目染,勤恳与坚实由砖瓦的气息渗透心灵。以筑楼之心著文章,何愁无状元?人说这家因出文武状元而无需门神,想来自是不必,只有那种历久的骨气与细腻的匠心才是守望家族千年的神意,又何必狰狞的面孔恐吓邪物?

我不由地弓身行礼,第一次是被匠心所折服,第二次是为自己行走于世的浮躁而倾吐愧疚之意,第三次方是对朱楼中状元才情的向往。拥过西街人潮,如穿过浮华世事,而遇此楼的宁静,则让我忘却汗水劳顿,轻声问自己一句:何时能回归“学”的虔诚与澄明?

没有老君岩下深意,无众妙之玄机,不说玄之又玄,却贵在人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友情链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