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中何处闻折柳高一作文900字6篇

时间:2024-07-31 00:28:37 一键复制

笛中何处闻折柳高一作文900字6篇

笛中何处闻折柳高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给您整理了6篇笛中何处闻折柳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笛中何处闻折柳】

你轻轻的来了,像是风席卷星城,轻轻地你又走,未留下任何色彩……

——题记

“嘿,今天你看‘星星’了吗?”这句话曾一度把我弄懵。星星?我可从未在冬天看见过任何星星,“叫兽?”这又是什么?我最爱看“动物世界”,可从未听说过这一种动物。后来,我才明白,“星星”是指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而“叫兽”一词是男主角粉丝给他的爱称。我现在很少看电视了。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看电影有美国好莱坞大片,看电视有催人泪下的韩剧,连小朋友看的动画片都是日漫。现在,中国人的电视亮点在哪儿?

这事国人一度迷惘的话题,要是在90年代,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塑造的英雄形象,鼓舞了中国人的信心;可是看看现在,曾预言十年内不会被超越的《还珠格格》连续在湖南卫视播出几个年头,这的确从未被超越。新出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竟误导小朋友受伤。荧屏上的文化越来越少了,老人们翻出过去覆过来也找不到以前的京剧频道了。层出不穷的娱乐节目,各种放肆的大笑与吐槽充斥在每一个节目中。电视剧的宫斗丰篇多不胜数,搞怪嘻哈的综艺也在凑热闹。也许会有个朋友问;为什么电视上的猫都不抓老鼠了?电视剧会说:猫有后宫三千佳丽,又何必去管那只耗子;乐新闻则会回:最近猫与老鼠被炒绯闻,作者正好让它们避一避;综艺会一本正经地回答:其实是因为猫爱上老鼠了!

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却没有一样可以走出中国,踏入国外市场,这是为何?因为中国的电视节目缺乏创新和特色。美国大片何以走遍全球,因为它的影片中有美国特有的技能,有美国科技发达的特色;日漫的发展为日本带来丰厚的利益,因为它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和想象;韩剧抓住了所有女性的心理特点,其中还夹杂了不少本国文化,吸引了许多人。外国电视有特色,中国没有吗?有的,各种战争中涌出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是瑰宝。历史长河中的故事也是我们丰厚的底蕴。我们有许多外国所没有的,如京剧与川剧,茶艺与刺绣,中国胜出其他国家的就是这些由历史沉积下来独一无二的特色。而我们电视台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只属于我们的文化与时代结合,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从而制造出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电视节目。

而且,观看外国的电视影片,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影片一浪打过一浪,新的不断拍打着旧的,推动着各国影视与电视节目的发展。中国有好剧,但架不住一年又一年不断的重复播放,观众也会产生视觉疲劳的。

我希望以后的电视节目即能娱乐大众,又能很好地体现本国的浓厚文化,然后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第二篇:笛中何处闻折柳】

文化,是人类集体智慧的体现,它既指代着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又可指代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认知。这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境界,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璀璨华夏文明的泱泱大国,这些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正随着一代代人思想的变化和教育的变革而逐渐消失。当今中国真正的文学巨匠越来越少,在功利性教育和物质生活追求着两座社会大山的夹缝中生存,不少人才选择走出国外,这关于文学界的一切变化,应该引起现代人的深刻思考,到底文化的底蕴在哪里?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之作,千百年来被中外人民所推崇,孔孟之道,朗朗上口,作为评价人性的标准。如今全球刮起了一阵“儒学热”,但学习者仅盲目追求对字句的了解和认识,却忽略了对传统儒家精神的思考和体会。孟子的雄辩之道曾几何时使帝王折服,孔子的谆谆教导使众人梦醒,但这些都已一去不复返,百家争鸣时期的昌盛无法重现。近代鲁迅先生凭一支锋利的笔写尽人世黑暗,仍然无法阻止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和无尽的贪念,也许当人们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只为获得精神和思想上的享受,文学界和哲学才能重现当年的辉煌。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似人间无数”。孤世独傲的李白,豪放豁达的苏轼,寓情山水的欧阳修……无数大文豪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感叹和看法,化成一首首名诗流芳百世,当代也有形如顾城、卞之琳等诗人将满腔热血融到诗歌之中。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却失去了对诗歌的欣赏力和创造性思维,更多的人只愿在微博上留言,甚至不肯与别人交流讨论。在物质利益和得失结果上过分苛求,却对当中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领会不以为意,进一步导致了诗歌界的衰落。儿歌曾经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伙伴,长大后却将这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刻印到黑白试卷上,只为了争取更多的分数,而丧失了对诗中意境的体会。

在功利性教育和拜金主义的感染下,国人的心智正变得低下和麻木。家长的无尽期待,老师的“高分”教育,令现代的学生和传统文化中精神价值渐行渐远,出现了“书呆子”等等名词。对素质和品德上的教育,远重要于卷面上分数,教育上对传统文化实用性和物质价值的追求,使人们失去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忙碌于题海战术。如能使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研究古人的智慧和对伟人言语的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提升的不仅仅是思维能力,更是对性格的锤炼和行为的认知。

文化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承,作为即将迈入崭新时代的一员,我们不仅要学会利用优秀文化中的适用部分,更重要的是将前人的思考和要求铭记于心,做到严于律己,将文化中珍贵的精神价值无限扩大。用心去感受精神上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自由和浪漫。“吾日三省吾身”,摒弃功利教育,努力改变自己,将中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涌现出一批批文化伟人,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全新面貌。

【第三篇:笛中何处闻折柳】

再也忆不起那是谁家的柳树了,我站在塘的另一头,凝着那一片朦胧的绿,它歪着脖子,直把枝条挂到水里,就像所有画里那样,那样随意,又那样标致。

我努力思索过去,或许,在我更小的时候这里不止一棵柳树,它们曾经在初春一起发芽,暮春一起裁出精致的细叶。到了夏天,便是绿阴遍野。那绿啊,一定很模糊,看不太清楚它绿的范围。蹭的绿很深,然后渐变渐变到了边缘就会很浅。像一个个大绒球,一定很美很美……可是我不记得究竟是如何地美了。可能那时候我还没有记忆吧。

现在只有它了,孤零零地倚在那里,左边是杨树,右边也是杨树,与高大的杨树相比,它卑微得就像摩天大厦旁边低矮的平房,它……不,应该叫她,她是那样地柔弱,仿佛风一吹就会倒似的,而旁边的白杨俨然就是个高大壮实的汉子,我不知道她闲来是否会用她柔嫩的指尖轻触壮汉的躯干,也不知道细雨微风时她会不会临空歌唱。她也许也会在万籁俱寂的时候低泣,可怜的柳树,她想她的伙伴了,我在清晨履过土地,抚摸她带着水珠的叶,明白了她的寂寥。

我想像村人当年在村子周围挖开一道圆润的池塘,它曲曲折折,绕过屋前的庄稼地,通向不知名的地方,后来塘中有了爱跳水的鱼,塘旁有了成片的柳树。

夏天,养水牛的人家便会把牛赶入塘中洗澡,热急了的牛儿们早就迫不及待,甩着尾巴拱进了池塘,岸上的柳姑娘们吓得手足无措,无奈根生在此无法拔腿就逃,情急之下只好端起柔荑捂住红得通透的脸,从指缝里偷瞧那在水中游曳的壮实地身影。

我仿佛能听到放学的孩子们的笛声,他们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赶牛的活计,就像一个个小牛郎,吹着断断续续的曲子在绿阴丛中漫步。

这便是我的梦,我曾用稚嫩的笔触在白纸上勾勒垂杨柳,放牛郎,那是我的家,我一生的家。

葱茏的柳树,跳跃的美鱼,天真的牛郎,而现在只剩她,只剩她。

远方传来笨重的机器的轰隆声,刺耳而具有穿透力,白杨仍旧昂起它那甚高的头颅,眺望更远的远方,仿佛知晓它的价值可换来金钱和人们的保护。而能把一切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的,只有她,只有她。

那块地,泥土被推得向前面和两旁翻卷,溅起不少的土屑,它用尽最后的力气敲打着铁机器那厚重的盔甲,做着最后的挣扎,然后,便如一个被用世界上最残忍方式杀害的人,无力的扑倒,面目全非。

那样的一块地,一旦失去了庄稼,失去了面目,它的本性就消泯了,那被数代人养熟的土地,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新的居民区,只有僵硬的质地,即使若干年后此处复归还原,也不知需要多少年可以治愈伤痕,而这一切都不可能复原了,只有她知道,她知道。

我可以预见她的悲伤,她便是我,我便是她。

如果有一天,这里所有即将被拆,河塘也将被填平,我想,我会抱着那棵树痛哭流涕。然后,再毅然绝然的离开,绝不回头看一眼。

我不会带上她,因为我便是她,她便是我。

【第四篇:笛中何处闻折柳】

人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文字必然是其中的精英,因为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文字来说明,于是人类创造了“书”这一靓丽的名词。

古时候人类用写信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用传记来记载每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书是古代少年的密友——林黛玉就是经典,她这一生最好的朋友就是书,写诗、作词、练字陪她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因为有它们才让她不孤单,因为它们才让她被世人铭记,她的文采、她的温柔、她的端庄都从这里体现了出来。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大批青少年陷入网络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经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度摄入,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降低。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就是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逐渐降低,原因就是漫画和影像制品的不断普及导致学生的阅读量减少。

书,曾经是人类关系密切的伙伴,现在却被我们遗忘,人们把它丢在了何处?又有谁会珍惜这一份珍贵的“友谊”呢?

让我们再一次将书找回,找回这份难能可贵的友谊吧。

【第五篇:笛中何处闻折柳】

“红灯停,绿灯行”这句标语我们很小就会念了,可念出来的结果却颇有些滑稽。我曾亲眼目睹这样一个情景:挺大一个路口,闪烁的“绿色小人”刚刚切为红色,这时,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孩子匆匆赶了过来,似乎想踩住这点“绿灯的尾巴”。可是“红色小人”赫然就在前方,小孩显得有些犹豫,却见那位妈妈催促着“快点儿”。小孩子得了主意,便欢跳着随妈妈赶上前去,口里还唱着那句“红灯停,绿灯行”。

显然,这小孩是知道基本交通规则的,却不一定明白其真正的现实作用,他在母亲的身教中,学到的可能只是“红灯亮在路口的彼端,所以与我无关。”

对于年幼的稚童,我们当然可以当作年少无知而选择宽容,可是成人呢?“中国式过马路”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总是收效甚微。我们可以犀利地纸上谈兵,却禁不住在身临其境时随波逐流;我们认为法不责众,认为即便有枪也只会打出头之鸟;我们以急事为借口宽慰自己,又或许掂量着即使出了问题,行人也不用负全责。于是,规避着道德的拷问,我们安之若素。

古人没有红灯这个概念,却有一种修养的方法,谓之慎独,即在独处之时也谨慎不苟。他们在心中坚定着明确的是非观,因而严于自律,克己复礼,进而见贤思齐。也许是现代人的生活太过繁忙,忙到只认结果,只认利弊,而忘记人生在世的主要目的该是学会做好一个“人”。古之圣贤每日反躬自问,只为在良心面前直得起腰板,以求大同。那么我们能否也在夜深人静之时向自己敞开心扉、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地面对白日的所作所为呢?坚定立场,三思而行,明知是错,当止即止,何必撞了南墙才追悔莫及呢?别再用一句“不拘小节”来文过饰非,来掩饰内心隐隐的不安。有人能在红灯止住脚步,倘若人人止此一步,社会风气使然,又怎还会有“中国式”的“美名”呢?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定心头头的一杆秤,坚定自己值得奉行的是非观。红灯不只亮在路口的彼端,更应该亮在每个国人的心中。

【第六篇:笛中何处闻折柳】

在我们父母这一代人的眼中,故乡便是几幢矮矮的平房、几只鸡、一条狗、一弯河水、几缕炊烟……可是,如果现在你去一所幼儿园,让那里的小朋友画出心中的故乡,你便会看到一座座高楼大厦。

可以说,在中国,你已经很难找到一座70年以上的民用住宅,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推土机正在把各地富有特色的民居铲倒,再以惊人的速度竖起崭新的高楼。难怪一位官员说:“没有拆迁就没有新中国!”的确,拆迁让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正从骨子里变得比美国还“新”。

我一直在想,难道城市化就一定要摧毁乡村,凌驾于文化之上吗?如果你去过欧洲,见到过那几代人居住的古堡,欣赏过那诗意的乡间田园景色,你便会惊异于这样古朴的美景如何与现代化的大都市并存。其实,城市化与田园乡村并不是水火不容,重要的是合理的规划与发展。

城市规划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相得益彰,互不影响,而急切的盲目的建设却只会损失许多宝贵的财富。

我的故乡大同是一座千年老城。可以说,大同城便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古城的缩影。大同城旧城是一个标准的“城”,内、外城都有城墙,城墙四角都有箭楼,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巍然耸立。城中东西各有钟楼、鼓楼,城内民居也都是标准四合院,寺庙、牌坊不可胜数。可是,接受了几十年战争硝烟的洗礼,城内建筑已有破坏。直到解放后大批百姓涌回,大同城的灾难才开始降临。由于缺乏引导、管理,百姓将城墙上的城砖拆下,自建房屋,把钟楼推到,把寺院拆毁,像儿童过家家一样随便建房,完全打破了旧城的整体格局……不过现在,大同市政府又在“强拆”了,只不过拆的不是城墙与古迹,拆的是危房、是当年人们胡乱建起的平房。大同市政府正准备斥资几个亿还原旧城的风貌。

可是,有些东西,失去了还能再回来吗?

现在在中国,类似大同城的悲剧仍在上演。我们每毁掉一座古城、古村落,便是毁掉几代人心中的故乡,便是让几代人的灵魂失去了归宿,成为精神上的流浪儿。

“乡关何处?”,是每个游子心中萦绕的牵挂,落叶归根,是每个华人血液中流淌的情怀。试想,当我们功成名就之后,如若不能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将会是何等惆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友情链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