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读懂乡愁初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我努力读懂乡愁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我努力读懂乡愁】
走过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便会听到你和风的耳语,声音如此的低沉、厚重,像是诉说着你内心的沧桑。老槐树便是你的名字。
渐渐地走近你,抚摸着你干皱而又粗糙的皮肤,偶尔划过脸颊的一片悲凉更让你的身世扑朔迷离。你就像是一个久经世事的老者,对你所受的痛苦只字不提。但你常流露于表的露水却难以掩盖你内心的孤寂。
你本不属于这里,你是被移植至此的。我不知道你是从哪个古村寨的村口被刨了根,挖了土所搬来的。但我知道你曾经反抗过,挣扎过,甚至哭泣过,但显然,满地落叶并没有让你获得零星的怜悯。世人又怎知道你临走前那数百次的回眸深藏着你对故土无尽的留恋?
多少个寒暑冬夏,多少个日出日落已将你的根深扎在了这片故土中。看着在你呵护下的小草一天天的拔节、长大,继而枯黄,你送走了一代代的花花草草。终于,你也要走了。当时,恐怕除了那惶恐而落的枯叶和被强行扯断的树根就再也没有东西能诉说你内心的悲痛了。是的,你哺育了多年的村子把你卖给了城里人。可天真的你还在为村民们而担心:没有了你,夏天的老者会在哪乘凉,说书的先生会去哪维生,嬉戏的孩童该往哪捉迷藏?
现在你在这里,每天都有护工为你服务,但你仍是难以放下心中那浓浓的乡愁。那人、那山、那水无时无刻都在你的心中萦回,挥之不去。生长、开花、结果是你唯一的心愿,总有一天你的子孙会带着你未了的心愿重新回到那片厚实的土地,继续守护那一方的水土。
我轻轻地依偎在你的身旁,感受着你带给我的点点气息,风缓缓地,响应着和煦的阳光,任由一股专属于故乡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树儿呵,为何你叶子上常含露水?那是你的泪吧!
【第二篇:我努力读懂乡愁】
《乡愁》出自余光中之笔,但描写的却是天下游子包括我的心。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正值月儿圆的时候,我故乡的孩童们,你们是否正在环在一起唱月儿弯弯呢?母亲,你也在为儿子包豆包吧!这次又回不去了呢,儿啊,还有学业未完成呢,只得寄枚邮票告诉您,我爱您!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美丽的新娘呵!莫怪我,莫怪我,别再点着灯等待我了。这次又回不去了呢,你的丈夫呵,还有事业要拼搏呢,只得把归家的船票硬塞进衣袋里了,我爱你!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娘啊!您知道吗?儿现在出息了,可是……为何走得这么早,等等啊!儿还有事没跟您谈,还有家常未和您唠呀!儿带豆包来了,母亲呀,儿想你,儿想你!儿的寂寞又有谁知呢?只有您呀!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久久身处他乡,但从未忘记你——祖国。好像祝贺你祖国的生日,十月里点亮一根根蜡烛,照亮海湾,照亮所有华人的心。祝福祖国,全体华人用鲜艳的花朵,用放飞的白鸽,用心中的赞歌,祝福祖国。即使身处他乡,你也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和眷念,海峡的那便是我们永远的家。
乡愁并没有结束,但它终究,终究会结束的。
而《乡愁》正是我们每每思念往事的精神食粮。
我爱乡愁,更爱《乡愁》。
【第三篇:我努力读懂乡愁】
从孩提时的欢笑,到小学时的习惯,有时我甚至对故乡产生了厌倦感,渴望着脱离这层壳。
不懂乡愁为何物,它在我心中仿佛只是朦胧的一层纱,我只是毅然向前走。我与故乡之间的那段脐带已经快要断裂。
到了上初中的年龄,我的爸妈整天吵吵嚷嚷的要送我去省城去念,对故乡也没有多大的留恋,只是盘算着如何最舒服的度过在故乡的最后一个宁夏。每天就专门看看电视,负责帮婆婆品尝自家神奇的手艺。因为没作业,下午我一身轻松,在经常去的小吃街闲逛,“以后也许没多少机会来了。”我第一次慷慨解囊买了平常不敢看的东西,吹着下午清爽的风,夕阳抛下了她对这里最热烈的爱意,几只不知名的鸟在小院的天台上望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呆望着它们上面的一队勇敢者,好像在羡慕,又好像在惋惜。
我不急不慢地跑到小院,坐在石凳上独自享用我买回来的珍品,院子外面的车慢慢变多了,旁边的乒乓石桌两旁站着的却还是熟悉的人,打的和以前一样欢快,“乒乓”清脆的声音令所有人心悦;不一会麻将桌上的几个人出来了吵着说我们来比这个,打字牌的那几个叔叔挽起了袖子,又一会儿全院子的人都出来了,有几个人来送茶水,一对对家庭打羽毛球,我们不能玩那些,我们之中最机灵的那个去拿粉笔玩踩房子,又有几个人吼着歌去旁边的中学打篮球。整个院子都沸腾了,我跑回家刚巧碰到了公公婆婆,公公急着去找那伙人打篮球,现在看不见人影了,在那边急的跺脚,弟弟趴在窗口旁好奇地看着月亮;婆婆拿着扇子一边为公公扇风一边又坐着与几位老人痛快地聊着……那时我们才不去想如何在柴米油盐里过日子,哪里热闹去哪里。我打量着周遭,扫视着周围的人们,看向我曾打雪仗的那片战场,一瞬间我想记下来,我想下来这里的一切,我回来时,这里的老树还记得这个孩子吗?
上了初中后,在隔200里的异地上学,和所谓“寒窗”比好太多了,我却总是静不下心学习。一天我在班上上晚自习,头顶上的白炽灯让人看着麻木,我在窗户边看着满月。和那边的一样圆,也许此时他们和我一样看着月亮呢。谁说早上才是清醒的?我只有现在是清醒的!等着我!我就像破釜沉舟的江东子弟,变得高亢起来,无力的手再次抓到了寒冷的笔端!
我回来了。短短一年,故乡变化很大: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不再稀少,去公交车站的地方多了一排排的自助自行车,但我可爱的小院瘦了一圈,左邻右舍不知迁往何地,对街的那个大哥哥搬家了,小伙伴们晚上六点后才能回来,舅舅加班而婆婆还在为他准备午餐,看电视的只有公公一人。空气好像变得燥热起来,卖瓜人的吆喝慢慢变成了埋怨,老鸦在楼顶悲鸣着:那时慢……
易水别的寒寒的是生死离别,灞桥折柳折下的是故乡的回忆与时光。水寒寒不过游子被褥上的泪,更寒不过慈母为子缝织时留下的灯花!
乡愁是每一刻都想家吗?更多的只是单纯的思乡。
也许乡愁是在飞黄腾达时一霎时的失落,也许是在纸醉金迷时的避席沉默,我努力读懂它。
【第四篇:我努力读懂乡愁】
仔细品味着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我不禁怀念起了老家,不禁想起了爷爷那慈祥的面孔,一行热泪从脸上划过,那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在四年前一个凉爽的秋季……
那个秋天的雨季似乎特别漫长。早上,雨肆意地下着,风尽情地刮着,天上乌云笼罩,豆大的雨珠拍打在那来来往往的车顶、雨伞、雨衣上,有着独具一格的美。
不知何时,外面的雨下得愈发的大了,打在地上,啪啪作响。风怒刮着窗户,发出呜呜声,秋天的气息更深了,即使待在屋内仍能感觉到几丝寒冷。爸爸妈妈似乎总是很忙,又留我一人在家。我蜷缩在被窝里,动都懒得动一下。
雨终于停了,乌云逐渐散去,太阳露面了。我来到爷爷家对面,可是面前的桥已被淹没,只露出了那一点点的轮廓。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爷爷缓缓地从对面走了过来,温和地说:“来,骑在我背上,我背你过去。”我不由得一愣,看着爷爷并不高大的身影和早已斑白的鬓发,我不知道这是否合适,所以我并没有上去,可是爷爷硬是把我给背了起来。
我伏在爷爷的背上,感受着他并不十分有力却坚毅的步伐,他走得很慢很慢,呼出的气流与寒风交织在一起。才走几步,已然是气喘吁吁了。一座十几米的桥,仿佛走了很久很久,那一刻,我的世界变得是如此的温暖。
水漫过了爷爷的小腿,他喘着粗气,艰难地将我背过了河。面对早已准备好的热乎乎的饭菜,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辛酸,我潸然泪下。
爷爷的身体本就不好,前几年精神状态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经常连一些最熟悉的人和事都难以记清。
又有一次,妈妈去了别的地方,我的中饭又没有着落。于是,奶奶特意给我准备了一份午餐。
中午时分,爷爷提着一个饭盒,满脸呆滞,目光空洞,一步一步蹒跚地走进了校园。我也刚好走到操场,撞见了爷爷,可爷爷竟然完全不理我,径直从我身旁走了过去,我心里闪过一丝丝的失落。
我连忙叫住了爷爷:“爷爷,您去哪儿呀?”爷爷茫然地回头答道:“给我孙子送饭去。”我说:“我就是你孙子呀,您怎么了?”“哦!是你呀。”“来,这是爷爷给你带的中饭。”说着,爷爷用颤巍巍的双手递过了那还冒着热气的饭盒。我至今记得那双手:布满如蚯蚓般爬行的静脉的手背,如橘皮般粗糙的皮肤,常年劳作留下的老茧裂开了口子。这是双饱经风霜的手。它曾犁过地,割过稻,插过秧……撑起过一个家,并且给过我许多的抚摸与温暖。
看着爷爷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校门外。我仍站在教室的走廊上,不忍移开焦灼的目光。我心里砰砰直跳,这是怎么了?是害怕他不认识路吗?是担心他会被别人拐去吗?是后悔没有送他出校门吗?
就这样,爷爷拖着他的病体,不知为我送了多少次饭菜,不知来接过我多少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爷爷的身体终究还是垮了,中风严重,右半边身体瘫痪了,在当地人眼里,爷爷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可我总以为爷爷能活到一百多岁,在人们阵阵的议论声中,我的眼泪又落了下来,而这一次的眼泪不再热了……
爷爷不知疼爱了我多少年,而我却未曾回报过爷爷。小时候,我最爱亲近的是爷爷;现在我最敬仰的是爷爷;以后,我最怀念的是爷爷。
曾经,爷爷对我的付出感染着我。如今,我再也没有机会再见爷爷那慈祥的面孔了。本是少年的我,却我读懂了“乡愁”,那是为见不到的最想念的人衍生出的深深的惆怅。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爷爷在里头。
【第五篇:我努力读懂乡愁】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郎,槟郎阵阵香。
——题记
我始终觉得,我是一个怀旧的人。
或许用“怀旧”来形容这个年纪的我不太合适,但从小到大我收集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随着几次搬家竟都完好无损一样不落。当然,除了几堆让我伤心了几天的彩蛋碎片。
我在深圳出生,在深圳长大。但深圳却不是我现实意义上的家乡——我的祖籍是安徽的一个小村庄,那里风景秀丽,却并没有留给我多少回忆。偶尔逢年过节回去一趟,也无留恋之情。我想我是不是有点薄情,但很快又否定了。因为离开深圳那天,我哭了。从那时起,我便将深圳定位为我情感意义上的故乡。“故”,曾经的;“乡”,生长的地方。
初来合肥好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做与故乡有关的梦,醒来便胡思乱想,睡不着觉。想那里整齐漂亮的绿化带,高挺笔直的建筑,被爬山虎密密覆盖的天桥,喷着红漆的出租车……脑海里的画面太过丰富、太过鲜艳,和深夜漆黑的卧室形成强烈反差,心中便没由来地感到失落。
也许这就是乡愁。我有时认为,乡愁这个词略显老成。不过看到房间内摆置的从深圳带回来的物品,那种失落的情绪又会涌上来。不过也不总是如此,每当书上出现“深圳”的字眼,我便兴奋地捧着书向同学到处宣扬,收获同学的一两句赞叹就心满意足了;同学问起故乡我更是侃侃而谈,那种喜悦和自豪是真正溢于言表,绝不矫揉造作。
我本以为乡愁会随时间流逝,没曾想反而日渐生长。以前每天放学坐的公交车路线在脑袋里愈发清晰,以至于现在回家时在路边看到漆着亮橙色的公交车竟脱口而出:“B603诶!”引来同学的侧面,而后暗暗腹诽自己:真实蠢死了。
等公交车时,一发呆,眼前似乎就播放起了抓帧动画:或是炎热的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地铁口蹭空调;或是上补习课坐地铁时带上几枚硬币在自动贩卖机里买小零食,坐在候车的石凳上边吃边听着用普通话、粤语、英文轮流播报三遍的进站提示。闭上眼睛感受地面传来的震动,隐约的隆隆声,看着刺目的黄色车灯由远及近穿透隧道的黑暗,在长长的白色列车前挑一个人少的门跳上去,偷偷地低声模仿着广播女生的标准发音。然后,车身摇晃一下,隆隆声又再次响起,列车驶离站台——我的肩被同学冷不防拍了一掌:“还发呆呢,快上车”!
我有些发懵地跨上公交车。是啊,在那里呆了十多年又怎样呢?我没有理由再回去了啊。也许现在那天桥上的爬山虎还是风情地绿着,也许已经没有了。这样想着,那愁绪又再次席卷了我的身体。
偶尔想起飞机飞离深圳上空的那天,阳光明媚在帝王大厦尖尖的高顶上。我讨厌这种玻璃帷幕的建筑,它反射的光线总刺的人眼生疼。我看见那束光在白云中无法溶解,灼热耀眼地让我闭上了发涩的眼睛,然后,有一些温热的液体从眼角划过。
乡愁是根线,一端是故乡,一端是心房。1200多公里的距离,缠着木棉花、凤凰花、勒杜鹃、棕榈树,绕着大梅沙、小梅沙、莲花山红树林,栓着我年少的记忆,系着我敏感的心。
剪不断、理还乱——是乡愁。
【第六篇:我努力读懂乡愁】
——《草房子》中的乡村情节
一片油麻地,一条大河,一群人,一个故事。
当我翻开书本的第一页,一股乡土之气扑面而来。这片泛着清香的土地不仅见证了一个少年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更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陆鹤
陆鹤因为有一颗光秃秃的脑袋而与众不同,然而这并未给他带来赞赏,更多的却是同学们的戏弄与耍笑。桑桑会把他的帽子挂到旗杆上,蒋一轮会不许他参加团体操表演,同学们会叫他“秃鹤”。当他所做的一切被大家所冷落,那种孤独感深深触动我的内心。然而他并未做错什么,只是想得到友情与尊重。陆鹤将自己陶醉在砖窑的热气中,感受久违的温暖。
一个年幼的孩童内心该是多么纯真稚嫩,值得我们用爱和善良去尊重呵护。当他最终因为精彩的表演而重获大家的认同,那时的月光很美,照着这世上最英俊的少年。
(二)细马
细马是邱二爷家领养的孩子,长得出奇,操着外地的口音。刚来到油麻地时,孩子们笑话他那副寒碜的样子,叫他“小蛮子”,于是这片本不熟悉的土地对他来说更加陌生了。细马不爱学习,就在大河边放羊,然而后来他因把羊群放丢,惹了祸,与邱二妈的矛盾也愈来愈激烈,这无疑都加重了一个少年的自卑心理。但是,源于他对自己家人的感激,他始终没能离开这片油麻地:为治邱二爷的病,在冬天里费力刨柳树根子,邱二爷死后为邱二妈建造红砖房子。
一个男孩儿可以有身体上的残缺,但灵魂却永远高尚。他那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让他不再是一个稚嫩的男孩儿,而是一个小小的大人。最终当他站上红色的砖屋时,他的身体与脚下这片大地一样被照成浓重的土红色。
(三)秦大奶奶
秦大奶奶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她起初因为房子的搬迁与大家相处的不愉快,她甚至放鸡鸭到校园里、随意践踏种着庄稼的小路,想借机“报复”那些阻拦她的人。可是当她对所做的一切都感到筋疲力尽,却没能守住自己的房子,她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倔强,做起油麻地小学的守护人来,而她自己的生命竟也是在为捞掉在河中的一只学校的南瓜时永远安息。
我的奶奶也像秦大奶奶一样性格执拗、倔强,村里人都不太喜欢她,奶奶常在院子里中一块菜地,每天就在这些瓜藤菜叶中忙碌,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样就是一辈子,所以当我看到秦大奶奶哭着守候自己的土地时,我总想起奶奶,她对老屋一生的眷恋。
秦大奶奶在地下长眠了,她将永远守候着眼前那片亲手种下的艾地,艾的气味清香、高洁,正如这位垂暮老人生前展现的人格一样,高尚、圣洁。
(四)药寮
这是桑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在生重病的这段时间里,他内心一下子变得宁静了许多。在温幼菊充满药香的小屋中,桑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孤独感,仿佛是一种将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或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分离。我清楚记着温幼菊告诉桑桑的两个字“别怕”,对,“别怕”,这两个字在激励着桑桑,同时也在激励着我,每当生病或是遇到困难,我就告诉自己“别怕”,这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我前进,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着牙去坚持。
这是草房子中几个片段,然而每当我读到他们,都会有深入肺腑的感动,不仅为桑桑震撼人心的经历,还有曹文轩对故土深挚的感情。如一抹悠长又淡远的乡愁,从记忆深处飘散,即使身在异乡,心中恋恋不忘的仍是那座村庄,就如他在一篇代跋中写道:
“二十年岁月,家乡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迹,那里的风,那里的雷,那里的雨,那里的苦菜与稻米,那里的一切,皆养育了我,影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
虽然我还未远离家乡,但儿时的生活已如烟飘逝,每一次回忆,都是泪流满面,我的思绪被这本书中蕴含的深情一触即发,仿佛我的灵魂也得到了慰藉与依靠。
妈妈说这其中的每一个结尾都是凄美的,我觉得不对,在我看来,没一个结尾都堪称壮美。那细腻的景致将我的心与人物的心牢牢拴在一起,我眼前也飘起了袅袅炊烟…
今天,当我看到曹文轩老师在《朗读者》的现场娓娓讲述自己与父亲的那段时光,原来他就是里面的人物“桑桑”,而父亲就是“桑乔”,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什么是告别,什么是乡愁。
《草房子》是他送给未来的及告别的父亲最深挚的礼物。
明天,桑桑将乘着一只大木船,永远离开这片金色的草房子,白鸽还在天上盘旋成一只花环,悠扬的笛声依旧在村庄上空飘荡——像一绢丝绸,像一抹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