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初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朝花夕拾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朝花夕拾】
温馨回忆。理性批判。
这几个字如涓涓流水,潺湲在《朝花夕拾》的文字间。一朵朵灵动的精神浪花,欢呼雀跃,与你触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头像,倒映水中——正直热忱的藤野先生,淳朴善良的阿长……
银子般的月光由窗户洒在书案上,微风抚摸着书页,沙沙作响。窗外桂花飘舞,清香缕缕,有一朵竟飞落到我的案头来。轻轻拾起,不由沉醉于它的芬芳。风停了,书页正好定格在《藤野先生》。怀着谦卑,我开始了书海的徜徉。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愚弱的国民!他们的形像敲击着每个真正的中国人的心。鲁迅——我可钦可敬的先生,站立一旁的你,脑子里却是如此地清醒: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幡然省悟的你找到了救国的第一要着——用文学的呐喊,唤醒与改变他们沉睡、麻木和愚昧的灵魂。于是,你弃医从文、奋笔疾书,认真地剖析和探察,勇敢地控诉和批判,那些成为痼疾的劣根性,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在你的笔底,尽皆难以遁形。灯光下,你霎时变得伟大,成为民族的脊梁。
风又起。窗外,仍是桂花飘落。书页又开始翻飞。一页,二页,三页。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阿长,将身体摆成“大”字,占满整张床的情景。噗嗤!我不禁笑出声来。刚恢复平静,阿长便又“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嘴里”。我心中不由一颤,又被这小小举动感动了。
风又停。但我的心里却是波澜起伏。轻轻合上书本,明月为证,我已领悟到它的真谛。于是伏案,写下所感所想的点点滴滴。
《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旧迹斑斑的时光列车将这些深刻的、饱含深情的、触动人心的文字运送到我们跟前。面对先生用生命书写的这些华章,我们是否应该倍加珍惜,思考些什么。曾经的愚昧造成的过错和遗憾,已如过眼云烟、东逝之水,难以挽回,但形成文字,可以启迪今人、告诫后人。
时间的风沙,始终无法抹去这经典中的真情和深思。无论何时何地,再读《朝花夕拾》,心头的嫩芽总能被一种特别的雨露所浇灌。
世事喧嚣而纷繁。有些事物,也许我们一时难以领会,当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
没有太多的言辞来评述《朝花夕拾》,一切的语言在原作面前都显得渺小。但不得不说,每次读《朝花夕拾》,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涤,变得质朴而纯洁,如同窗前的桂花和白雪一般,宁静而美好。
【第二篇: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早年生活的一种追忆,里面有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有他对老师和朋友的记忆。很早以前我就读过里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对他描写的那个又黑又瘦,教学严谨的老师印象深刻。
读书的时候就学过鲁讯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里“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对这一段我印象深刻,当时语文老师是要求我们背诵,到现在还能背出来,当时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节选的。
从这篇文章里学习鲁讯先生的写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的野生芦荟运往北京,美其名曰为“龙舌兰”作铺垫,再写他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就水到渠成,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讯先生的谦逊情怀。
这一篇是叙事散文,从文中充分表现出鲁讯先生的爱国精神,因为无法苟同于当时中国人的态度,为了唤醒、拯救当时已经麻木的中国人,他也在此时改变了学医救国的初衷,虽然从此与藤野先生分别,但藤野先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真挚无私的爱给了鲁讯先生极大的鼓舞。“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于是点上一支烟,又继续写此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讯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人。从他的文章中不但可以学到高超的文学写作技巧,还可以从中学习,他的高风亮节情操和那无畏的革命精神。
【第三篇:朝花夕拾】
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花儿都开了。
伴随着一路的欢歌笑语,我们来到了十里杏林龙凤岭。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又说杏花飘雪小桃红。春天是由第一朵杏花点缀,龙凤岭的大山,因为有我们这些充满阳光活力的孩子,而洋溢着欢乐。这里的大山也显得格外美丽,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嫩嫩的绿绿的,仿佛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在这里,我早已深知诗人黄庭坚“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在”的心情。
十里杏林,一望无垠。十里杏花争相绽放,不知是时间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来到。春天,因为有我们的存在而美丽。春天更因为有着十里杏花的存在,才更有生机。
虽然已是春天,可龙凤岭的山还是光秃秃的。清明时节,那些小生灵大抵早已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杏花更是迫不及待的向人们展示它那美丽的身影,竞相开放。杏花笑盈盈的开放,张开了秀气的脸庞,观看这个神奇的世界。远远望去,十里杏林杏花飘雪,美如仙境。清明时节,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热烈而又欢快的勃勃生机,就像那少女浓妆淡抹。轻轻一闻,那杏花的清香使人感觉到飘飘欲仙。摸一摸,仿佛吹弹可破
伴随着一路欢歌笑语我们,采集到了那最美丽的一抹春光。
【第四篇:朝花夕拾】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生活里有哭有笑,但都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鲁迅先生的童年却和我们不一样。
鲁迅先生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是在百草园中度过的。那里可以看见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还有蜈蚣、斑蝥。他常常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草,还与同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子急,却又总是捕不到鸟。他还能听长妈妈讲故事,因此很害怕那条赤炼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不能消除孩子们心中的孩子气。当先生读书读得正专注时,却没发现学生正在干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画画……
那里的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鲁迅先生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来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感到很亲切。
鲁迅先生在文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希望整日被父母管束着,这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天性。
曾和几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之中。但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的孩子,还在做着只属于我那童年甜美的梦。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记忆犹新,让我时常冷峻不禁。小时候,每天都去邻居家串门子,回来的时候,都会满载而归。小时候,每天中午我都会乖乖地躺在床上,听奶奶讲故事,听着那外面的敲盆子的声音,叫卖声进入甜甜的梦乡……小时候,我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所以我比别人更加渴望大自然。这也是我这么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我有一天能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无论将来能否实现,我都一直会热爱着自然和自由。
童年已渐渐离我而去,留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记忆,我会好好珍惜这些记忆的,它能够让我体会那个不同时代的童年之梦。
【第五篇:朝花夕拾】
我静静地走着,穿越一亩绿荫,轻轻翻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回忆那段留在多少人心中的记忆,感受那份童年的真诚与美好。
突然想起鲁迅笔下的阿长,她体态丰盈,像个圆规一样,每当睡起觉就像一个“大”字摆在床上,这样的描写,不禁让我想象,陪伴鲁迅童年的阿长妈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后来,仔细品味之后,才知道原来阿长妈妈带给鲁迅的记忆有太多太多,阿长对于鲁迅的重要性早已经超出了保姆的限制,阿长妈妈为鲁迅寻来了日思夜想的“山海经”画册,为鲁迅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少年,这样的阿长妈妈,让我不得不敬佩。
多少次梦里的魂牵梦萦,日思夜想着可以拥有像鲁迅一样的鼹鼠,乖巧可人,鲁迅少年的回忆真的太多了,读着读着,我不禁又羡慕鲁迅可以拥有像少年闰土一样友好的玩伴,那时候头戴项圈的闰土,面带羞涩,稚气未脱,他懂得鲁迅所不知道的海阔天空,月光下偷西瓜的猹,海边的贝壳,还有学下的捕鸟,这一切都是鲁迅从不熟知的,想着想着,我又陷入了沉思。
鲁迅笔下镌刻的文字总是带着奇幻的色彩,牵引着人们思考,我总是在想,鲁迅所写的《朝花夕拾》记录了太多美好的东西,是那个时代令人向往的回忆,现在,我再拿起鲁迅先生曾经的故事,心里也颇有感触,满心钦佩。
【第六篇:朝花夕拾】
我不是一个喜欢文字游戏的人,最初听到《朝花夕拾》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当然以为书中定然全是些长篇的抒情或者阐释大道理之类的内容,我不喜欢。当从课本中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阿长和山海经》后,我知道我误解了这本书。这次寒假,老师布置我们全面阅读《朝花夕拾》,读后,我竟暗自喜欢上了。
《朝花夕拾》书名的缘由和作者的写作动机等情况,我在这里不再啰嗦。书中有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一些厌恶的东西,我可以依据书中所描绘的背景,大概想象出作者的感受和周围的一些气氛,这是我一向喜欢的阅读方式。但是,我的语文功底和见识还很不够,只能稍解前七篇。
前七篇回忆的都是鲁迅的儿童时期,也许是年龄的关系,我发现作者的一些感受和我们现在也差不多。
先说说《五猖会》,这篇散文记叙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而现在的孩子,也是被父母逼着学习,不能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只是鲁迅指出的是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而现在的孩子只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这样的味道,不过我们现在幸运多了,书屋里的先生只会让孩子死读书,孩子好奇提不相关的问题,先生就没好脸色,而现在,老师会跟我们讲许多方面的知识,光一学期提供下来的教材资料就已经很丰富了。
细细阅读之后,我越发觉得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先不说故事中的情节,光语言描写就有够推敲了。像《阿长与》中除夕夜长妈妈教鲁迅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元旦清晨的种种行为,强烈表现出这位农村妇女善良,朴质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描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象时,都写得绘声绘色,令人向往。
好书在于精读,多读几次,我想我还会有更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