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仲永初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论伤仲永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论伤仲永】
方仲永,一个五岁便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短短十余年时间后便“泯然众人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这说明后天学习很重要。
文中的方仲永虽然天资过人,却未经过必要的后天学习。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像几年前的时尚服装会逐渐与时代脱节,仲永从小虽有惊人才能,但随着时光流逝,大家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而他一天天消耗着天资禀赋,才情怎能不日渐减退、直至完全泯灭成为“众人”呢?
另外,方仲永虽然聪明,但没有主见。在“学”与“不学”面前,他盲从了父亲。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就仿佛可悲的傀儡,只会受人操纵,任人指使。这样的人只能在犹豫不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中荒废一生!而有主见的人即使选错了道路,走得艰难困苦,即便跪行,但那也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呼唤,也会走得心安理得,苦而无憾。一个丧失了个人选择、连补救自己过失的机会都没有的人,又怎会在回首人生之路时没有后悔和叹息呢?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是一名悲剧性的天才人物、一名拥有极高数学和语言天赋的美国神童。他2岁时自学拉丁文,3岁时自学希腊文,4岁时便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用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并且精通法语,6岁时自学解剖学和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7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8岁时可以流利的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并自己发明一种新的语言,把它称为Vendergood,9岁就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的讲座……可因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后天没有接受必要的专门教育,才能逐渐消退,并且行为变得古怪,最终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迪生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资固然重要,但它对人成长成才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后天持之以恒的学习所起的作用却是无限的。只要你学,总会进步,总会超过那些只拥有天资禀赋的人。举个生活里的例子吧,一场田径赛,你的起点虽然比别人靠前,但若你一步不行,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总有一天,会被那些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人超越!现实就是这么清醒:你停下来休息时,别人还在奔跑;你准备放弃时,青春年华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所以,奋力向前吧,缓慢前进也比徘徊不前强许多!
人的一生,可以不辉煌,可以不耀眼,但至少不要后悔曾经来过这个世界,不要后悔自己曾经的所做所为。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倘若你不想为自己的当初后悔,就应该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发奋图强!当别人奋斗时,你万不可选择安逸,因为在别人享受成功果实的时候,你却不能只是驻足痴望着他们到达你曾经想象的远方!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加油!
【第二篇:论伤仲永】
仲永已经十八岁了,他的父母很为他的将来着急。由于以前他的父母炫耀他的那一点才华,没有让他好好学习,等那点才华消耗光了。他现在已经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了。
他小时候的玩伴,李甲,虽然天生的才华不如他,但通过努力学习,已经中了秀才,现在正在家里苦读,准备参加明年的省试。他父母在讲这个消息的时候,悄悄压低了声音,怕仲永听到了伤心。其实,仲永刚好在隔壁房间。
烦闷之中,仲永一个人来到自己家的菜园子。由于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他已经在这个菜园开始劳动了,不过,他种的菜倒是不错,长势很好。
“仲永啊,你快回去吧。你父亲刚才挑水的时候摔倒了。”隔壁赵乙过来喊他。仲永请回春堂的老中医过来看过父亲之后,老中医吩咐要让他卧床一百天才能起来。这下,家庭的担子全落在了仲永的身上。
家里的钱已经所剩不多了。仲永只好收了菜,硬着头皮挑到集市上去卖。仲永在卖菜的时候,不敢抬头,也不敢吆喝,生怕别人认出他来,说:“哟,这不是仲永吗?那个神童吗?怎么在这里卖菜了?作首诗听听。”如果这样,他准备把菜担一扔就溜回家。
可是,买菜的人根本不知道他就是神童仲永,人们只把他当成一个卖菜的。倒是他的菜,新鲜碧绿,煞是诱人。没一会儿,就有好几拨顾客,把菜全部买走了。一天下来,让仲永胆子大了点,准备第二天再去卖菜,这样至少可以维持家里的生活。
第二天,仲永又去市场了,由于他的菜很好吃,今天来了好多回头客,他的菜供不应求。渐渐地,在市场卖菜久了,大家都知道了,原来他就是神童仲永。
周围都是善良的人,他们会取笑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也会鼓励一个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大家都纷纷鼓励他:“不错不错,靠自己的努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现在仲永已经在市场上卖菜好几年了,他的生意特别好。过一段时间,他的第一本书《蔬菜种植技术精编》就要出版了。
仲永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第三篇:论伤仲永】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伤仲永》,讲述了他小时候同乡一个“神童”的故事。这个“神童”名叫方仲永,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长到五岁也没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他却哭着索要书写工具,并立马写出四句诗来。他的父亲目光短浅,将他当成了一件赚钱的工具,每天带着他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长大以后仲永的天赋渐渐消失,成了一个普通的人。
读完文章,我不禁为这位天才少年的陨落惋惜不已。方仲永原有那样好的天赋,假以时间,定能成为名动天下的卿相。但他却因为没有得到教育和学习,渐渐化为路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其实,方仲永的没落,又岂止因为缺之学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他的父亲没有为他的学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只知道整天带着儿子到处显摆赚钱。同乡们也没有阻止父亲的行为,还有人用钱去买仲永的诗,想要等仲永成名后赚钱,这种行为更刺激父亲的贪欲。如此下来,仲永怎么可能不堕落?
同时,鹊起的名声也是使方仲永不务正业,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方仲永突然成为了乡里有名的小神童,这样突如其来的名气和荣耀,会让三观都在构建时期的他心志扭曲,变得不思进取。这种悲剧在现代社会也不断上演,昔日家喻户晓的童星,成年后吸毒、赌博,骄奢淫逸,曾经感动中国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沦为诈骗犯和阶下囚,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来说,过早的成名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反观王安石,他幼时并没有什么过人天赋,但胜在后天努力,随同父亲四处游历,增长见识。所以当仲永的才能耗尽,默默成为路人甲的时候,与他同岁的王安石却已准备踏入仕途,大展手脚了。因为王安石的才学,他被宋神宗任用,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征途,无论起跑线多么领先,并不意味着超越平凡,收获幸福。天赋有时候是上天的恩赐,有时候又是诅咒。所以,要创造美好的人生,必须勤勉好学,奋斗不息。
【第四篇:论伤仲永】
金溪县的一位乡民叫方仲永,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
在仲永5岁的时候就哭着要着文具,他的父亲非常的惊讶,就向邻里借了文房四宝。仲永当下就写了一首诗,并且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于是他的父亲就利用仲永天生会写诗的天赋而赚钱,却不让他学习。就这样仲永的名声以比不上从前了。
仲永想着自己不能这样的消沉下去,不能让自己的才华就这样默默的从自己的身上消失。于是,仲永白天在田间劳作。到了晚上就开始学习,刚开始常常因为借不到书而苦恼,于是,仲永就反复的看一本书,直到将书翻烂。仲永的父亲知道了,对此也生感愧疚。要不是因为自己,儿子也不会这样。于是父亲到亲朋好友的家中借来了不少的书籍,拿回家给仲永看。仲永看到这些书籍,也是直到父亲的一番苦心,也不愿负了父亲。就更加的用功的读书了。
过了没多久,京中开始选举考试,县里的会点油墨的才子都去赴京赶考了。仲永想既不能负了父亲的心意,便是要去试一试。
到了京中,仲永被选为举人。
人的成才不能只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第五篇:论伤仲永】
作为“邑人”,帮助自己的邻居纠正错误,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仲永的邻居怎样做的呢?————“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如此行为,仿佛仲永只是他们成人之间机械交往的一个话题、一粒棋子而已,对丧失了后天学习与成长进步机会的仲永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让人们感叹“邑人”的愚蠢的同时,更悟出人际交往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
我们生于此世,立足于社会,便不可能“独立”的活着,更不能够“自私”的活着。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固然要具有敢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沉静和决心,但展望未来,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拥有渊博知识的我们,更需要有责任心、有合作互助意识的建设者。无论国家交往还是人们的日常交流,如果大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为对方着想,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清代的国策和结果便是对世人的一个警告。
自清代康熙皇帝的“闭门锁国”政策开始,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的命运就已注定。这其中,既有皇族的骄傲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我才不需要借鉴尔等卑劣的技术和发展方式,我反倒还要把自己的先进技术藏起来,不让你抄袭去才好啊————的自大心理作祟,又有皇族巩固个人经济与政治地位————故意将资本主义在萌芽中消灭掉————以及他们对当时对己国已经不利的外国骚扰做出消极应战因素。愚蠢国策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被外国列强蚕食瓜分的血淋淋的事实!落后只能挨打!而不想落后,最好的方法便是谦虚、积极、合作,永远向比自己好的事物看齐而不是羡慕嫉妒恨。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身份低微的人,只要他们有过人之处,我们就一定要虚心学习。也许粗粮饼确实是“其貌不扬”,但它却如一朵桂花,将香味送入口中;又如一只利箭,射向身体不适之处。“择其善者而从之”,总是利于自己的。唐代的繁荣昌盛里,不也有“开放政策”的功劳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应如同自己名字一样熟悉吧。故事中既阐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更像是和本文的作者约好了似的————都说明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重要意义。与普通孩子一样,孟子儿时好奇心强,见了什么都模仿、学习,其中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孟子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的儒学大家,正是因为孟母对孟子的启蒙教育和无私奉献。看到孟子学习环境太差,学习对象平庸,甚至丑恶,孟母便陷入自省,并果断行动————搬家,终于让孟子拥有了一位好“老师”———谦逊有礼、崇尚知识、刻苦好学的学习环境。于是,孟子勤奋、刻苦学习,终成大才,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前有孟母,后有魏征。魏征和唐太宗曾是“好哥们儿”。唐太宗作了皇帝后,魏征前后共提建议二百多次,次次都是站在国家利益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建议,而不是像“邑人”一样只为自己着想。唐太宗则十分重视魏征的意见,从谏如流,积极地听取、借鉴或采纳这些建议,即使魏征的意见不合自己的心意,即使魏征的话很难听,也不会像“邑人”那样对仲永父亲的错误做法熟视无睹。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魏征和唐太宗造就了贞观之治;而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唐朝的全盛打下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同学们,我们不仅嘲笑仲永悲剧中“邑人”的愚蠢作为,更要吃一堑、长一智,牢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古训,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成长进步。
【第六篇:论伤仲永】
读了《伤仲永》一文后,我也像当年的王安石一样为仲永扼腕叹息。仲永从一个神童到一个普通人的经历令人惋惜。有人说,假如仲永当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没有一个愚蠢的父亲,也许现在就像李白、杜甫那样永远被后人熟知了,也许他写的诗可以让“方仲永”这个名字青史留名,也许……有这样一个父亲,真是仲永人生最大的悲哀!
可是,这一切真的全怪仲永的父亲吗?
父亲的做法的确在方仲永走向悲剧的道路上狠狠地推了一把,但他不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们只顾找父亲的错处,却从没有仔细想过方仲永本人。原文中有一句话:“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这时候的方仲永才华已经开始衰退,但还未消失殆尽。此时的仲永和我们差不多大,应该也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了。若是他从此刻开始用功刻苦学习,应该也能有不小的成就。可是方仲永呢?他不思悔改,一成不变地延续着原来的生活,最终导致了江郎才尽的结局。这样看来,仲永才能的湮没也不能只怪父亲,仲永没有勤奋学习的上进心,而这恰好是一个人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
勤奋努力的学习对人到底有多重要?汉代史学家司马迁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42岁开始写《史记》。靠着他的坚韧和努力,历时18年才完成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家巨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里的池塘洗笔。久而久之,竟将整口池塘里的水染成了黑色,才成就了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行书风格;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为研究进化论,勤奋努力了22年,最终写出了《物种起源》……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建立在呕心沥血的努力之上的。他们的故事,不断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
四五岁的时候,方仲永年纪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听从父亲的话误入歧途情有可原,可十二三岁就不一样了。按古代的习惯,此时的仲永已经快要成年了,完全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是他自甘堕落,没有一点上进心,不去进一步学习的。最后落的个“泯然众人”的下场,怨得了谁呢?
仔细想想,仲永其实并不爱诗。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真的热爱一件事,就一定不会为了什么目的才去做这件事。倘若方仲永真的爱诗,又怎么会让诗成为父亲赚钱的工具呢?一个以赚钱为目的写诗的人,他的诗写的再好,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诗人。
所有的悲剧都有其原因。最后,方仲永吞下了他亲手种下的苦果:一个本应该成为一代伟大诗人的天才,成为了普通人。唯一在世上存在过的痕迹,就是得知他经历的诗人王安石留下的一篇《伤仲永》……
作为还在学海中遨游的初中生,仲永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学习有多重要,同时也警示着我们:不要再荒废时间了,努力学习吧!珍惜美好的青春岁月,莫要让宝贵的时间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