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画糖人初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最后一个画糖人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最后一个画糖人】
我有许多好朋友,我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但在我所有的朋友中,最好的还是她——小丽。
她有一张能说会道啊嘴巴,她还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炯炯有神。我和她蛮有缘分,因为我们是同村的。
小丽非常能干。一次,我们相约在星期天早上来我家学习。小丽早早啊来了,可我洗脸、刷牙了而以,没有时间吃早餐。在小丽叫我一道题时,我的肚子不停地“咕噜,咕噜”地叫着,小丽听见了,问了我个一清二白。后来她从冰箱取出两个鸡蛋……我看着她熟练的身影真愧疚,自己在家有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我也不做。小丽真的非常能干。过了几分钟,热气腾腾的面条出炉了,吃着面条真开心。
小丽不仅能干,而且善良。
一天,我在村里玩耍时,刚好经过她家门口时,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摔了一跤,她马上拿着一勺水和一张创可贴,她关心地问我:“你没事吧?”说着连忙用水帮抹掉沙粒和血水,然后小心翼翼的帮我贴创可贴,再慢慢地扶我回家。我真感动!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关爱伙伴的人!
这位这么好的伙伴,我是不会忘记的。
【第二篇:最后一个画糖人】
又是一个中秋节,这让我有了一个疑问: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的中秋?我开始调查。不久,我就调查到了。
因为妈妈是第五个孩子,孩子多了家里很穷。过中秋时,大人都休息,孩子都放假,然后所有人都聚在一起, 分享姥爷带回来的月饼,因为穷,所以只有 几个。就把仅有的几个月饼给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来吃。
爸爸比妈妈强,因为爸爸是独生子,每次过中秋节,爷爷都会买好多月饼给父亲吃。别看有很多,但是爸爸也很珍惜,毕竟以前的月饼少。
但是再看看现在,我们有很多月饼。有大的、小的;有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各种水果味的等等。
既然都聊了爸爸、妈妈以前是怎么过的中秋节,那么我们再聊聊今年我们家是怎么过的中秋节。
我们是去奶奶家过的中秋节。一到,我就拿出扑克牌和奶奶、姑姑一起玩“”的游戏。大家别误会,不是真的去。玩完后,又去和姑姑的狗狗——球球玩。我拿一个它最喜欢的玩具,扔的远远的,它就会跑过去捡。
最有趣的是,我们还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玩了一个游戏,叫“吃月饼大赛”。我们共五个人,拿五个花生。我先来,把左手放2个,右手放3个。我拿出右手来,让所有人分别才五以内的数字,不许重复。谁猜对了谁吃一个月饼。最后看看谁吃的月饼多,谁就获胜。我们开始了,不一会儿就有了结果,最后爸爸获胜。
全家人吃完团圆大餐,就一起走到阳台。透过玻璃窗,一轮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我们的身上。月亮好美啊!
我喜欢中秋,这个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第三篇:最后一个画糖人】
这天,我在南塘河边散步,猛地看见一群人围在一块,叽叽喳喳得像是在议论着什么。我往前一看,哦!原来是在画糖画呢!
桌前站着的是一位作画的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两鬓斑白,双颊深深得凹陷了下去,他的双手在阳光的炙烤下黑得犹如炭一般,生茧的虎口紧紧地攥着一把生锈的铁勺。很明显,他画糖画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时,旁边一个小贩喊了一声“棉花糖喽”,人群便一哄而散,那唯一的顾客拿走了糖画,也走开了。
我走上前去,向那位老人递了十块钱,要了一幅糖画。
由于旁边没有人,我们便很自然地聊起了天来。他跟我说,他的小孙子对糖画很感兴趣,想向他学,可他儿媳妇不乐意,老说学糖画没有出息,硬是逼着孙子去学钢琴了,孙子虽然嘴上不乐意,也只能强迫自己坐到琴凳上,无聊地按着一个个琴键……
他说着,便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当我们谈到他最喜爱的糖画时,他忧郁的眼神一下子兴奋起来,声音也提高了一个八度,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这糖画原先叫糖饼儿,在我们那个年代,他是很热门的一种小吃。小时候啊,我们没事就去看画糖师傅做糖画,看着看着也学会了不少。据说,那时候糖画已经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是一门非常宝贵的传统艺术。可到现在啊,西方的玩意儿在中国变成了主流,已经没有人再去传承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活儿了……”
他再一次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看到他握着勺子的手开始颤抖起来。
片刻后,他画好了糖画,打包好,小心翼翼的递到了我的手中。
我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心想:在老人心中,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幅糖画,它还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灵魂啊。
我向前走去,默默地把老人做糖画的视频传到了网上,发文“传承中国文化,做真正的中国人”几个字,顿感内心格外踏实。
我轻咬了一口糖画,那味儿,甜甜的,暖暖的,在舌尖漾开,于心头涌荡着。
【第四篇:最后一个画糖人】
西溪天堂的小闹市,从来商贸都是硬碰硬,看谁能吸引顾客的眼球,让他们拿钱来带走货物。
街角,有一个卖糖画的老人。远远看去,他的红铺子檐下插着的,全是各样的糖画。这样引人注目,他的铺子前总是挤满了人。
一次,我来到铺前,看到他那平齐的黑发,一张黝黑的脸上有着浅浅的皱纹。他从锅中舀出一勺糖,消瘦的手拿着糖勺,让糖浆慢慢流到面前的铁板上。那一勺糖浆,看似任它流出粗细不一的线条,却在铁板上逐渐流出一只张牙舞爪的龙。一个精致的龙头,连着腾飞的龙身和一条带满鳞片的大龙尾。这时,他收了勺子,看着围在身边的人群,不慌不忙地指着一个蓝转盘,说道:“要糖画的,只管转转盘就行了。”一个人马上波动钢针,很幸运地停在了那只青龙上。画糖人见了,拿一个竹签,取半勺糖液,浇在签上,丝毫没有影响那糖龙。过几秒,他拿一个铲子,对准糖与铁板的缝隙一铲,一声清脆响,糖离铁板,不沾留一点糖在铁板上。递了糖,收了钱,也只扔进一个小盒子里,眼光平淡,不见任何贪婪之光。他望着那人心满意足地离开,又去画下一幅糖画了。
从早到晚,画糖人一直手不碰铁板,马不停蹄地画着。真是奇怪,那手难道不会抖吗?一个个新糖画画出来,跟插在铺子前的竟没什么两样。像这样的画糖人,是绝不能失手的,一失手就失生意了。但他从不紧张,只是专注的画,好像外界的人和事都跟他没任何关系。
画糖人就这样一直卖着他那金黄的、精致的糖画。无论什么时候,他的铺子前总是门庭若市。
【第五篇:最后一个画糖人】
深秋,一片萧瑟。不怎么和善的阳光硬硬地打在草地上。几片泛黄的枯叶幽幽地掉落了,又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睡着了。公园里,不时出现游人悠闲的身影。
远处,有一个摊位,摊主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背微微有些驼,很瘦。
我和两位小伙伴信步来到那个摊子前,那是属于一位画糖人的。他约莫五六十岁,瘦削的脸,黑黑的。有几条皱纹爬上了脸。他的手粗糙得很,布满了老茧,在寒冷的秋风中开裂了。望见我们的脚步慢了下来,喉中分明冒出一句沙哑而低沉的话:“买一枝吧,不贵。”
出于好奇,我们掏出钱,递给他。他接过钱,指了指身旁的一个转盘,道:“转一下,转到什么画什么。”嘿,有意思。
一个小伙伴先转,指头轻拨转针,木制的转针就“骨碌碌”地旋转起来,逐渐慢了,慢了,停在一只丹顶鹤上。轮到我了,我的手指在转针上一转,转针就转了起来,停在了一只山羊上。最后一人,则转到了一猴子。
画糖人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身拿出一块褐色的麦芽糖,放进锅中,烧化。又拿出一把勺子,舀一勺糖,在一块板上画了起来。只见他浇出一条线,从那条线上分枝出许多小线……原来是丹顶鹤。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却没有一人掏出钱来买一枝。画糖人很快画好了丹顶鹤,虽然手艺略有生疏,但依然画得不错。
接着,他又开始画猴子,只见他的手一挑,一提,一勾,一个栩栩如生的猴头便出现了。然后,他又在猴头下,手一提,一甩,猴身便出现了。最后,他又在猴子身上延出一根“绳子”,原来是猴子的尾巴。
紧接着,画糖人又开始画山羊,他的手一低,一倾,一横,一拎,山羊的头便显露出来。继而,山羊的身体又出现在他的手下。画糖人在一只盒子中掏出三根木棒,黏在糖人上,用刮片轻轻刮下来,递给我们。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却依然没有一人掏钱购买。一位孩子哭闹着要买,打扮时髦的妈妈却一把抱起他,匆忙地走了。随风飘来一句话:“看,那么脏,肯定吃不得!”画糖人肯定也听见了,他叹了口气,低头烧着糖。
我打量着他:他很瘦,黄瘦的脸,双眼深深嵌进眼眶里,唇是有些紫。黑黑的皮夹克,没有那么锃亮,反而是毫无光彩并破旧了。黑的麻裤,黑的皮鞋,很是沉重。
我们嬉闹着,走远了,人群也渐渐散去,留下画糖人瘦削的身影在风中。不知为什么,原来甜得粘牙的糖人,突然掠过一丝苦涩……
【第六篇:最后一个画糖人】
曾经是他们,教我们说话,走路如今已驼背:曾经是他们拥有,乌黑的头发,可现在两鬓已泛白霜。他们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啊!
我们一路成长,伴随着父母的艰辛。婴幼儿时,父母忙着帮我们接尿布、洗尿布;半夜里蹬了被子,父母会为我们盖上;有蚊子嗡嗡时,父母会拿着扇子不停地为你扇风。这样我们就一步一步到了少年时代,这个时期父母每天早出晚归,早期为你做饭,送你上学,晚上接你放学,日复一日,风雨兼程。终于,我们长大了,成了大孩子了,这个时候,父母会苦口婆心的劝你好好学习,帮你张罗工作,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为的就是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明天。
青春期的我们,叛逆心理尤为严重,出于这个时期的你是否将忠言逆耳当作废话,是否嫌弃母亲唠叨,是否摔门而去,所以这都是不孝的表现。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就好比小树苗,在父母这棵大树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生活着,一旦离开父母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可想而知的。
曾经天真的寻求心灵的安慰,可是搜遍记忆也想不起为父母做过什么,大家都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你为父母做过什么?父母没替你们做什么,我想答复就不言而喻了。
老师曾经布置一道作业,就是写为父母洗脚的感触是什么。当时,我决定为爸爸洗一次脚,长这么大那还是头一次,那场面我仍是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我的心都会抽搐一下,想到爸爸那紧张而又激动的表情。我明白了,其实孝顺父母很简单,就看你做不做。
我始终记住一句话,也希望每个人都记住它:父母者,人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