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初一作文怎么写?好优异作文网给您整理了6篇开平碉楼的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开平碉楼】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会用各种彩色的画笔点染出碉楼的五彩缤纷。假如我是一个舞者,我会用飞扬的英姿表现出碉楼的神奇活力。假如我是一个雕刻家,我会用高超的技艺刻画出碉楼的风采。让每个人都留下对它的美好回忆!可惜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文字来写出它的情态。
走进马降龙,走近今天碉楼的日子实在是好,是美,是幸运!刚下了一场雨,天气可以用“水光潋艳晴空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形容,一座座保存完好的碉楼在烟雨中映入我的眼帘时,仿佛就是从历史中走来,从久远的时光中走来!而游览时这乡间的风,的花,的鸟儿的鸣叫声,让人完全陶醉了,只感到宁静和喜悦!而雨点像顽皮的小孩子,打落在碉楼头上,发出呖呖的响声,为旅客们减少了几分闷热,增添了情趣。
早就听说,碉楼不仅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今天看来,果然名不虚传,看到了吗?碉楼是中西融合一体的建筑精华,它们的形态很美,高低不平,千姿百态,瞧:有的气魄雄浑,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端庄典雅,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迎龙楼,龙是中国的象征,充满着古典的韵味,给人以安详的感觉。导游介绍,迎龙楼是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高3层,是关氏家族为防止洪水而建造的,是砖木构造。第1、2层是明代红泥砖建造,第3层是后来用青砖加建上去的。迎龙楼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据说因为当时的土匪很多,村民们只好采取的防御措施,所以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射击孔,楼顶是传统的硬山顶式。
走进碉楼里面去,整齐的家具有条不絮的摆放着,墙上挂着主人家几张很旧的照片,墙的正中间是神牌位,两侧是紧挨着的椅子,地砖的花纹五颜六色,厨房里陈旧的厨具不多,低矮的灶头,还有一些燃烧尽的灰,却给我们带来新鲜感。房间里,花白的屏风包围着床,意想不到的是,角落里还有一部用木制作成的玩具车,假若小孩子坐在上面,一摇一摆的真有趣。奇妙的是,虽然经过时间的刷洗,但是仿佛当时村民的生活情景又历历在目!
我从狭窄的阁楼走上阳台,自然又有另一番趣味。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村子的整个容貌,的确美不胜收!这里鸟语花香,潺潺的河水和崔巍的山互相依赖着,最夺目光彩的当然是碉楼,它们好像是这里的主人公,错落有致地屹立在河塘稻田中间,每一座碉楼都被密密麻麻的竹子和半山环绕着,还有整齐的居民住宅组,好像是来保卫它们的“卫士”。村民在忙碌着,小鸡在窃窃私语……整座碉楼身处期间,更让人感到简朴,安宁,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古典气息,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每一座碉楼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交融着喜和悲的世态情怀!时光倒退在1949年的一天,冯屋村发生了40年一见的水灾,山洪爆发,汪洋一片,好象要把这个村子吞没了,整个村弥漫着恐惧的气氛。这时,村长立即组织所有村民到全村唯一的碉楼躲避,洪水浸过碉楼的2层,可是这两天洪水期间,全村100多人平安无事。事后,为了纪念这座碉楼的特殊功绩,把它命名为“救命楼”。
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伏,它在我的脑海中荡漾了许久。或许,这是碉楼的另外一种价值和意义,冥冥之中,它好像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发生在碉楼身上的事情还有很多,相信我们听完之后,一定会为这碉楼的特殊本领而惊叹和感激!
迷人的碉楼啊,在任何时候,你都像雨露般折射出耀眼的光彩!请允许我们在你身上寄托向往之情!请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仍然保持着你那屹立不倒的英姿,无声地记录下苦辣酸甜的历史故事,见证着世界各地的文化融合吧……
【第二篇:开平碉楼】
中秋节后一天,带着探完亲(和写不完作业)的烦躁,我踏上了回家的路。路上看到了写着开平碉楼的牌子,便顺路去了。
走进自力村碉楼群,入眼是一座木桥,桥下潺潺流水清澈见底,水边的绿树垂下一根根细丝,投影在水中,像是在水边梳发的女子,妩媚多姿。绕过一圈小山,碧绿的树半包围着一座座楼房,像是一座座绿色的小山,“山”中的碉楼映入眼帘:斑驳的石墙上爬满翠绿的青苔。碉楼地域广阔,每座碉楼都不低于两层,而且碉楼分三种:众楼、居楼和更楼。
据导游所说,明朝时期开平地区土匪猖狂,自然灾害频发,当地民众为了自保,便几户几户地集资,一起建了众楼,每户分一间房,众楼内部造型封闭、简单,少了城市中一座座高大楼房的花枝招展,却多了丝丝轻妆淡抹的美和实用性,碉楼外表的小洞,像是一双双眼睛,仿佛还能眨几下,那是当初用来打土匪的。
村口,高耸挺立的更楼像是村落的守卫者,站上去,视野十分开阔,青山绿水镶入眼框,使人轻松了不少。走入村中,里面并没有多少村民,据说是因为原先住在里面的华侨大都搬去了外国。居楼坐落村子的最深处,是一些较为富裕的人家独立建造的,生活设施比起众楼更加完善,起居比起众楼也更加方便。
开平碉楼历史悠久,在他人眼里,或许只是一处风景、一个住处,在我眼中,却是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接纳,这些碉楼群,是中国民众主动接受西方艺术,同时与本土建筑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反映出的是中国人民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是中国人传统的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即将离开之际,我望向那青山绿水和被树林所包围的墙体斑驳的碉楼,心情似乎好了不少,这是自然的美,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一种沁人心脾的美。
【第三篇:开平碉楼】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红彤彤的面庞。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大地染上了一层胭脂红……
秋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自然也是兴趣盎然。
朗朗歌声唱响青春,阵阵笑声绽放青春——我们出发了!
良久,紧急的刹车见证我们的抵达,古朴的气息难掩新奇的目光——开平碉楼!
一座座样式不一的碉楼拔地而起,糙而坚固的表面微微泛起一丝青铜色,接受着战争与时间的洗礼。碉楼大概有四五层甚至更高,木质的阶梯古色古香,岁月使它发出''吱嘎''的声音。窗户雕刻的花纹已有些模糊,但仍让人为之震撼。楼层散落着几个小房间,狭窄的过道只足一人通过。缕缕阳光渗入,外面将是偌大天台。整座碉楼美观新颖,却只是用简单的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夯建而成。我们肆意奔跑,感受古朴气息……
“以食为天”不错的,烈日当空,炊烟袅袅,各路厨神大展身手,各大评委纠结不已。
吃饱喝足之际,真正的磨练也悄然而至——割稻谷。田地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山在滑坡。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镰刀不断,汗如雨下。收获粒粒稻谷,绽放点点青春!青春的稻谷既已成熟,为何不割也?
绿树成荫,淡淡橘香。绿里透黄的柑橘,蜜汁在味蕾跳跃,微笑在嘴角飞扬。和身边的她收获果实,和身边的她牵手漫步橘园,漫步在属于我们的大好青春……
夕阳西下,期中考试的紧张与焦虑消失殆尽,我们趁着最后一抹阳光,踏入归途。带回了一车的笑声,带回了稻谷的金黄,黄金的青春……
【第四篇:开平碉楼】
踏着11月24日的初阳,又经过二小时的颠簸,我们初一(1)班大家庭来到了开平。
复古的条纹写出了岁月沉淀的痕迹。
我们大家好不开心,叽叽喳喳地参观讨论。尽管碉楼规模不大,可它蕴含的历史意义,却非同小可。
正值日中,大家又是一阵忙碌。
不就是做饭吗?在家一年365天一日,三餐不照样,粗茶淡饭的过了。哪有那么容易。——烟熏的人眼睛,火辣辣的睁都睁不开。
即便如此,经过一小时大家齐心协力的合作后,开饭了!大家十人左右一桌,端起碗筷。
我四处张望,只见冯老师温和地把肉夹给她粉雕玉琢的女儿,我心下一动——原来冯老师严肃课堂的背后,也有着这样一副温情。
再看看南老师、萧老师、李老师,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家庭,至亲的家人。却也要抽出大量的精力管教、培养我们。
我心里生出一股暖意及敬佩之情。大多数家长陪同着一起来了,极少数家长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但那些同学不也照样我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吗?这不是把我们当做他的家人了吗?这俨然是一个由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集体。我们缺一不可,独一无二!
太阳烘烤着大地,发出滋滋的声音。
拔河比赛,让我们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收割水稻的活动,让我们明白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也体验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当我满头大汗,喊累喊热时,妈妈问我:“你知道以前外公外婆一天要割多少地吗?”我不以为然地摇摇头,瘫坐在地上。
“一亩地。”
她的答案让我沉默地站了起来,用眼一扫广阔无垠的大地,心中不免唏嘘。掺杂着一丝沉重,一声不吭地继续割水稻。
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我们坐在舒适的大巴上,走在来时的那条路上,这辆车不仅承载着我们的对劳动的体验,也触动着我们对师长感念!
【第五篇:开平碉楼】
这来源于明朝的伟大建筑,蕴涵着浓浓的时代文化气息;这片绿荫环绕的竹林,述说着一个又一个不曾衰老的英雄传记故事;这个显现出广东不寻常的美的地方,招来了多少向往和追寻的脚引。——题记
车终于停下来了,我们放眼远望,蓝天白云下是无尽的碧绿,那无尽的碧绿连接着一大片苍翠欲滴的竹林,竹林后面,是黛青色的百足山。明媚的阳光下,马降龙灰白色的碉楼,在这片深浅相间的绿色中若隐若现。远离了车水马龙的繁闹市区,远离了喧嚣的凡尘俗世,置身于这大自然之中,我深深地呼吸,陶醉于这甜美醇香的清新气息之中。暂时弃掷了繁杂而无法形容的题海劳累,卸下了无比厚重的心理武装,我以最自然的方式来享受这最真实的自然世界。
穿过密密的竹林,我站在骏庐前,望着古老的墙面,那镶着钢坚的铁墙,无法想象那无与伦比的设计是怎样构想的;望着这与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建筑物,禁不住轻轻敲门,我听到了清脆悦耳的碰撞声,听出了曾经的沧桑,看见了曾经的仓皇。当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努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当盗贼入侵的时候,人们尽心保护着这所有不该流失的宝物。现在,一切都不能再次重现,然而,我仍然看到那些曾经奢侈曾经辉煌的日子,仍然听着那封建古老而又无法动摇的传统的故事。
跟随着大家的步伐,听着向导的解说,我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依稀看见了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的爱国华侨,我不禁心生自豪。自豪于我们的中华民族有这样一群爱国志士,自豪于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种无可比拟的钢筋似的力量,自豪于这些凝聚着多少智慧与汗水的文化古迹。这赤子之心,爱国之情,至今仍然令人震撼。我忽地发现:身边未曾缺少过爱,爱己、爱人、爱家、爱国;身边未曾缺少过力量,团结力量、物质力量、文化力量、精神力量。这有爱有力量有国有家是如此的幸福。
随意地走在这排列整齐的房屋之间,边走边看,不必踮起脚尖,就可以看见那整齐有序之间蕴藏着无数难以道尽的故事。这一草一木,一花一蝶,平静安宁的小小南安村,告诉着我们她背后的伤痕累累,千疮百孔。
于是,我知道:历史给予人类的也许是支持,那坚硬的高墙挡住了多少我们无法想象的曾经的伤害。
止住脚步,我又停在一个神奇的建筑物——林庐面前。这时候,人们早已散去,自顾地沉浸在这历史与文化、传统与自然混合的大缸里。细细品味,这里有细腻的珍品,有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还有我们无法企及的往事。
碉楼里陈列的酒瓶,桌子上摆放的时钟,还有地上供孩童玩耍的玩具车,无不表现出华侨们对美丽幸福生活的渴求。不禁感叹,他们“竞豪奢”的同时却不忘让国家强大,这样一片黄土地真让我感动。
登上碉楼,漫想当年浮沉,想象申遗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我们抱着伟大的成果在平静中等待,等待让这建筑、这历史、这文化得到世人的认同。极目远眺,月牙水塘,种种情意涌上心头。这隐现在绿丛中的灰白色楼群仿佛是龙,是仙,潜藏着灵动,潜藏着神明。
于是,我又知道:文化给予人类的也许是力量。那片黛绿与灰白间的建筑物渗透了多少我们无法想象的血汗。
走出肃穆的层层绿色,我深深地呼吸,再回头,那大片青翠,让我铭记。我学会了喜爱,像喜爱美景一样深情喜爱平凡的生活;我学会了保护,像开平华侨一样,用双手保护我们拥有的可爱的一切。我们要自豪地生活。
这个不平常的地方,教会我们铭记历史,教会我们领略美感受美,更教会我们思考生活。依依不舍,这一旅程留在我的相机里,印在我的脑海里,不会流逝。
【第六篇:开平碉楼】
踏着11月24日的初阳,又经过二小时的颠簸,我们初一(1)班大家庭来到了开平。
复古的条纹写出了岁月沉淀的痕迹。
我们大家好不开心,叽叽喳喳地参观讨论。尽管碉楼规模不大,可它蕴含的历史意义,却非同小可。
正值日中,大家又是一阵忙碌。
不就是做饭吗?在家一年365天一日,三餐不照样,粗茶淡饭的过了。哪有那么容易。——烟熏的人眼睛,火辣辣的睁都睁不开。
即便如此,经过一小时大家齐心协力的合作后,开饭了!大家十人左右一桌,端起碗筷。
我四处张望,只见冯老师温和地把肉夹给她粉雕玉琢的女儿,我心下一动——原来冯老师严肃课堂的背后,也有着这样一副温情。
再看看南老师、萧老师、李老师,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家庭,至亲的家人。却也要抽出大量的精力管教、培养我们。
我心里生出一股暖意及敬佩之情。大多数家长陪同着一起来了,极少数家长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但那些同学不也照样我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吗?这不是把我们当做他的家人了吗?这俨然是一个由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集体。我们缺一不可,独一无二!
太阳烘烤着大地,发出滋滋的声音。
拔河比赛,让我们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收割水稻的活动,让我们明白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也体验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当我满头大汗,喊累喊热时,妈妈问我:“你知道以前外公外婆一天要割多少地吗?”我不以为然地摇摇头,瘫坐在地上。
“一亩地。”
她的答案让我沉默地站了起来,用眼一扫广阔无垠的大地,心中不免唏嘘。掺杂着一丝沉重,一声不吭地继续割水稻。
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我们坐在舒适的大巴上,走在来时的那条路上,这辆车不仅承载着我们的对劳动的体验,也触动着我们对师长感念!